奥斯维辛、文学与理性有限性 ——普里莫·莱维的见证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5 20:19
20世纪的奥斯维辛事件给犹太民族、德国人、甚至整个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也为人类敲醒了警钟,无论是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性文明还是道德伦理在这一事件中都失去了对“人”的约束力。普里莫·莱维正是基于此出发,以文学书写的形式参与到对奥斯维辛的反思大潮中,本文在分析奥斯维辛如何转化为文学素材的基础上分析莱维是如何以奥斯维辛的经历为素材展开文学创作的,以及莱维是如何构建他的道德反抗哲学观的。对奥斯维辛的写作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进行,事件之后更是出现了大量作品,但从哲学、政治、伦理层面的深入反思则是战后开始。文学方面的自觉批判是以创伤文学理论的建构开始的,见证文学既吸取了创伤文学对创伤事件的强调,更是从创伤事件的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出发强调出于对民族、人类和未来的责任而必须承担起为奥斯维辛事件的受害者作证的见证者责任。本文阐述了莱维在幸存者“见证”的责任驱使下书写奥斯维辛中善与恶、道德与非道德的混沌区域“灰色地带”,由此引发的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深处的恶劣性的思考以及他对集中营极端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囚犯的道德救赎方式的探索。莱维在考察了理性哲学和纯粹道德的有限性之后,提出了在极端环境中弱势者必须以...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章 奥斯维辛记忆与见证文学
第一节 奥斯维辛、创伤与文学
第二节 莱维与见证文学
第二章 灰色地带:莱维的奥斯维辛书写
第一节 善与恶的模糊:道德的脆弱性
第二节 集中营暴政与文明:理性有限性
第三章 莱维的道德救赎观:理性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嵌合
第一节 批判种族主义:还原被抹杀的个体
第二节 化学科学:重构现代科学的伦理维度
第三节 文学写作:道德救赎的表达
结语莱维的世俗人文主义
第一节 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莱维
第二节 奥斯维辛之后的意义与希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闪回与重复——论普里莫·莱维大屠杀回忆录的创伤叙事[J]. 彭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作为文学灵感的大屠杀[J]. 埃利·威赛尔,吕鹤颖. 当代文坛. 2018(02)
[3]文学见证与见证文学[J]. 邹军. 文化研究. 2017(03)
[4]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文学书写[J]. 黄文凯,王晓燕. 社会科学家. 2015(02)
[5]奥斯维辛背后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解读[J]. 张一兵. 哲学研究. 2013(11)
[6]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J]. 陶东风. 当代文坛. 2011(05)
[7]普里莫·莱维《如果这是一个人》中的大屠杀记忆[J]. 塞都·弗朗兹,李会芳. 文化研究. 2011(00)
[8]迈向文化创伤理论[J]. 杰弗里·C.亚历山大,王志弘. 文化研究. 2011(00)
[9]“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J]. 陶东风. 文艺研究. 2011(06)
[10]“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J]. 张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3)
博士论文
[1]奥斯维辛创伤与否定的哲学[D]. 陈旭东.复旦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论巴迪欧对“奥斯维辛”命题的重估[D]. 王世骏.华东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86396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章 奥斯维辛记忆与见证文学
第一节 奥斯维辛、创伤与文学
第二节 莱维与见证文学
第二章 灰色地带:莱维的奥斯维辛书写
第一节 善与恶的模糊:道德的脆弱性
第二节 集中营暴政与文明:理性有限性
第三章 莱维的道德救赎观:理性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嵌合
第一节 批判种族主义:还原被抹杀的个体
第二节 化学科学:重构现代科学的伦理维度
第三节 文学写作:道德救赎的表达
结语莱维的世俗人文主义
第一节 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莱维
第二节 奥斯维辛之后的意义与希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闪回与重复——论普里莫·莱维大屠杀回忆录的创伤叙事[J]. 彭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作为文学灵感的大屠杀[J]. 埃利·威赛尔,吕鹤颖. 当代文坛. 2018(02)
[3]文学见证与见证文学[J]. 邹军. 文化研究. 2017(03)
[4]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文学书写[J]. 黄文凯,王晓燕. 社会科学家. 2015(02)
[5]奥斯维辛背后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解读[J]. 张一兵. 哲学研究. 2013(11)
[6]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J]. 陶东风. 当代文坛. 2011(05)
[7]普里莫·莱维《如果这是一个人》中的大屠杀记忆[J]. 塞都·弗朗兹,李会芳. 文化研究. 2011(00)
[8]迈向文化创伤理论[J]. 杰弗里·C.亚历山大,王志弘. 文化研究. 2011(00)
[9]“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J]. 陶东风. 文艺研究. 2011(06)
[10]“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J]. 张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3)
博士论文
[1]奥斯维辛创伤与否定的哲学[D]. 陈旭东.复旦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论巴迪欧对“奥斯维辛”命题的重估[D]. 王世骏.华东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86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8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