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6 08:25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着不言自明的重要地位。身处中西文化互相渗透与激荡的时代,对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念进行比较研究,不但有利于把握概念内涵的差异,明辨中西叙事传统各自的特质所在,更能深化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了解。本文以“关键词”为研究方式,考察了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作者观念,主要从地位、功能及与文本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探究。首先,从作者身处的地位来看,西方作者的地位呈现出游移的状态,并随着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状况而变化;中国作者的地位则相对恒定,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始终被强调突出。其次,从作者承担的功能来看,西方的作者往往扮演叙事形态的探索者角色,在叙事思维、策略等方面始终保持着创新意识;中国的作者则大多为伦理道德的教化者,他们运用不同叙事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对伦理和情理的导引功能,发挥文学对读者的教化作用。最后,在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方面,西方作者与中国作者分别呈现出了“隔”与“不隔”两种状态。西方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伴随着读者的认知程度而变化,作者意识与文本意图从同一走向了分化,两者的关系在对“隐含作者”的探讨中得到最为具体的体现;中国作者自古以来便强调“文如其人...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关于研究对象
2.关于研究意义
一、游移与恒定:作者的地位认知比较
(一)西方:多重身份的游移不定
1.从代神立言的传达者到摆脱神意的创造者
2.自我的表现者与现实情状的记录者
3.死亡的作者与被建构的作者
(二)中国:功能相对恒定的作者
1.从“制规立则”者到“述而不作”者
2.立言意识萌生的作者
二、探索与导引:作者的功能认知比较
(一)西方:叙事艺术的探索者
1.作为生活的记录者
2.作为学科融通的跨界者
3.作为内心意识的呈递者
(二)中国:理与情的导引者
1.作为伦理导引的作者
2.作为情理导引的作者
三、“隔”与“不隔”: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认知比较
(一)西方:与文本相“隔”的作者
(二)中国:与文本“不隔”的作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含作者”:中国的研究及对西方的影响[J]. 申丹. 国外文学. 2019(03)
[2]论布勒东的《娜嘉》:自动写作、时间性与图像[J]. 郑炜翔. 法国研究. 2018(03)
[3]论叙事传统[J]. 傅修延.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2)
[4]“作者之死”的再审视[J]. 史凤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历史进程中的作者(上)——西方作者理论的四种主导范式[J]. 张永清. 学术月刊. 2015(11)
[6]中国古代“作者”观的生成演变及其文化意味[J]. 李春青.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5)
[7]从“三达德”看孔子的“述而不作”[J]. 彭林. 孔子研究. 2012(05)
[8]后经典叙事学的“作者”描述与建构交流叙事理论的可能性[J]. 王委艳. 兰州学刊. 2011(09)
[9]西方文论关键词 作者[J]. 刁克利. 外国文学. 2010(02)
[10]作者理论和文学问题[J]. 安德鲁·本尼特,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 石中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作者的退隐与复归:对西方作者理论的再思考[D]. 刘怡杉.福建师范大学 2018
[2]作者问题的再探究[D]. 赵伟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普鲁斯特文艺思想研究[D]. 尹小丽.四川师范大学 2017
[4]语言学转向下“作者死亡论”研究[D]. 邓丽芝.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艺术理论研究[D]. 宋铖铖.河北大学 2014
[6]去主体性的现代作者观[D]. 艾则孜·开力.浙江大学 2013
[7]作者的死亡与回归[D]. 贺立婷.辽宁大学 2013
[8]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者理论[D]. 武斌.南京大学 2011
[9]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论”研究[D]. 王路成.湖北师范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286654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关于研究对象
2.关于研究意义
一、游移与恒定:作者的地位认知比较
(一)西方:多重身份的游移不定
1.从代神立言的传达者到摆脱神意的创造者
2.自我的表现者与现实情状的记录者
3.死亡的作者与被建构的作者
(二)中国:功能相对恒定的作者
1.从“制规立则”者到“述而不作”者
2.立言意识萌生的作者
二、探索与导引:作者的功能认知比较
(一)西方:叙事艺术的探索者
1.作为生活的记录者
2.作为学科融通的跨界者
3.作为内心意识的呈递者
(二)中国:理与情的导引者
1.作为伦理导引的作者
2.作为情理导引的作者
三、“隔”与“不隔”: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认知比较
(一)西方:与文本相“隔”的作者
(二)中国:与文本“不隔”的作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含作者”:中国的研究及对西方的影响[J]. 申丹. 国外文学. 2019(03)
[2]论布勒东的《娜嘉》:自动写作、时间性与图像[J]. 郑炜翔. 法国研究. 2018(03)
[3]论叙事传统[J]. 傅修延.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2)
[4]“作者之死”的再审视[J]. 史凤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历史进程中的作者(上)——西方作者理论的四种主导范式[J]. 张永清. 学术月刊. 2015(11)
[6]中国古代“作者”观的生成演变及其文化意味[J]. 李春青.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5)
[7]从“三达德”看孔子的“述而不作”[J]. 彭林. 孔子研究. 2012(05)
[8]后经典叙事学的“作者”描述与建构交流叙事理论的可能性[J]. 王委艳. 兰州学刊. 2011(09)
[9]西方文论关键词 作者[J]. 刁克利. 外国文学. 2010(02)
[10]作者理论和文学问题[J]. 安德鲁·本尼特,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博士论文
[1]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 石中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作者的退隐与复归:对西方作者理论的再思考[D]. 刘怡杉.福建师范大学 2018
[2]作者问题的再探究[D]. 赵伟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普鲁斯特文艺思想研究[D]. 尹小丽.四川师范大学 2017
[4]语言学转向下“作者死亡论”研究[D]. 邓丽芝.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艺术理论研究[D]. 宋铖铖.河北大学 2014
[6]去主体性的现代作者观[D]. 艾则孜·开力.浙江大学 2013
[7]作者的死亡与回归[D]. 贺立婷.辽宁大学 2013
[8]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者理论[D]. 武斌.南京大学 2011
[9]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论”研究[D]. 王路成.湖北师范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286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86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