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古代壁画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06 03:32
  呼和浩特地区古代壁画包含着岩画、墓穴壁画以及召庙壁画三个部分,这不仅是壁画艺术发展的特征,同时也是该地区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坐落于阴山山脉一角的呼和浩特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是北方游牧民族聚居之地。岩画不仅是其他美术门类发展的萌芽,同时也是壁画发展最直接的源头。阴山岩画的创作题材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息息相关。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就有游牧民族先民在此生息,他们以岩画来记录生产劳动、祈福及祭祀活动的场景。随着蒙古草原上部落的更迭,在汉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呼和浩特地区现存的古代墓室壁画有和林格尔墓室壁画与元朝时期墓穴壁画,而东汉时期的和林格尔墓室壁画见证了内地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交往,也见证了两地文化的融合。随着游牧民族部落的发展,蒙古部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蒙古民族在征战四方的同时,接受了来自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并将之处于尊崇的地位。在北元时期,俺答汗归顺明朝后建立了归化城,即现今呼和浩特城,并建立了许多召庙,召庙壁画也因此兴盛。召庙壁画不仅是蒙古族接受了藏传佛教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汉地艺术特征的影响,具有蒙、藏、汉三种鲜明...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呼和浩特古代壁画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特征


阴山岩画群虎图(局部)

网络图,岩画,阴山


呼和浩特地区古代壁画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特征16图1-2阴山岩画群虎图(局部)图片来源网络图1-1阴山岩画狩猎图(局部)图片来源网络崇拜之情。在技法上,阴山岩画的创作者们通过凿刻,主要以敲凿、磨刻和线刻等方式来塑造线条的力量之美,除常见的黑色、赭石外,少以其他颜色设色。阴山岩画的创作题材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息息相关。作为具有纪实性功能和艺术相结合的记录品,阴山岩画遵循着写实的手法,以再现狩猎与放牧的相关事物、场景为主要题材。因此,动物题材是阴山岩画中最常见的,也是占比重最大的、与游牧民族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创作题材。动物是游牧民族得以生存的来源,其肉既可以食用,皮毛又可以作为衣物起保暖作用。在岩画的动物题材中,不仅有常见的牛、羊、马,还有其他猛兽,如老虎、鹰等。阴山岩画以线条的厚重与朴素,记录了历史上草原的真实狩猎和游牧生活,也表达了草原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如阴山岩画狩猎图(局部)(图1-1)中,两匹马上下分布,上面的马匹仿佛在彪悍的牧民驾驭之下准备奔跑,或是骑在它的背部准备猎杀。创作者以坚硬物为工具,在较深的灰黑色岩石凿刻,暴露出白色的刻痕,深浅对比分明;即使岩石表面饱经风化侵蚀,依然还能清晰地看出凿刻的痕迹。同时,在对马匹的空间塑造上,并不是以大小位置的有序安排去塑造,而是以凿刻的线条深浅和颜色对比的深浅去区分,这使得了被驾驭的马匹在视觉上成为了画面的主体。同时,被驾驭的马匹前蹄扬起,前面的马匹静态站立,在形成虚实变化对比的同时,也有动静变化的对比。在阴山岩画群虎图(图1-2)中,群虎姿态不一,画面具有雄壮而伟大的气

条纹,岩画,人形,题材


呼和浩特地区古代壁画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特征魄。群虎图的面积较大,老虎数量较多,依照岩石凹凸不平的表面和它黑中带赭红的颜色,还原了虎兽皮毛的真实颜色。群虎图也是以凿刻和阴线刻的手法,用流畅朴实的线条表现了老虎的卧姿、站姿、奔跑以及准备跳跃而起的瞬间。虎身的条纹线条间距适中,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同时,线条占据的面积与岩石的颜色的深浅变化,还原了虎兽皮毛的条纹感。群虎图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根据岩石的色泽高度地还原了老虎的特征。在呼和浩特东部岩画发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蒙古博物院草原文化系列文创产品开发[J]. 秦维炼.  设计. 2019(20)
[2]草原文化元素在风景题材绘画创作中的运用[J]. 王鸿敏.  美术观察. 2019(11)
[3]对乌素图召庆缘寺大殿壁画研究的再认识[J]. 王小维,赵世睿.  民族艺林. 2019(03)
[4]内蒙古发现多处汉代烽燧和岩画点遗址[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6)
[5]内蒙古地区岩画内容及艺术特点探析[J]. 李特,张玉花.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3)
[6]内蒙古乌素图召庆缘寺护法神壁画图像解析[J]. 莫日根,杜粉霞.  中外建筑. 2017(10)
[7]契丹民俗—中华文化独特的风韵[J]. 刘桂馨.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8]解读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族美术的影响[J]. 郭晓英.  中国艺术. 2014(04)
[9]内蒙古席力图召古佛殿的正殿属性研究[J]. 莫日根,孟春荣.  山西建筑. 2014(29)
[10]契丹族崇山文化的历史考察[J]. 杨福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1)

博士论文
[1]内蒙古辽墓壁画所见生活器物研究[D]. 特日格乐.内蒙古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乌兰察布岩画研究[D]. 李彩云.辽宁师范大学 2019
[2]阿拉善岩画研究[D]. 文茜.辽宁师范大学 2019
[3]内蒙古翁牛特旗岩画初步研究[D]. 赵虹雪.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4]阴山岩画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 杨云霞.四川师范大学 2017
[5]从“还原”佛界到融入世俗[D]. 郭晓英.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6]敕勒川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民族性研究[D]. 李慧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7]内蒙古地区岩画中的骑马人形象研究[D]. 陈晨.郑州大学 2012
[8]论藏传佛教对蒙古族佛教绘画的影响[D]. 塔娜.内蒙古大学 2010
[9]内蒙古大召寺乃琼庙佛殿壁画研究[D]. 奇洁.首都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24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24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