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春秋》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0 14:19
  从整个中国古代《春秋》学的发展溯源来看,先秦诸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春秋》性质实现由“史”到“经”转化的重要阶段,先秦诸子的《春秋》观念也体现着早期《春秋》学发展的原始面貌。本文题为《先秦诸子<春秋>观研究》,笔者通过将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五部子书《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与《春秋》及三传相对勘。首先以探析先秦诸子书中“《春秋》”一词的具体含义为切入点,借助先秦诸子不同分期的时代特点,推测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及其三传的传播状况及学者对它们的接受程度。其次,本文通过梳理先秦诸子书中对《春秋》的评价和看法,重点探究了其中的《春秋》观念,并总结出了《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书中《春秋》观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此外,本文还对先秦诸子书中出现的《春秋》史料进行发掘,通过对先秦诸子书中与《春秋》经传中同题同源史料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深入挖掘先秦诸子《春秋》观的丰富内容。最后,由点及面,对整个先秦时期诸子的《春秋》观念进行了总的概括,阐明其对后代《春秋》学的浸润和影响。总的来说,本论文除绪论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探讨先秦诸子《春秋》观产生的社...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先秦诸子《春秋》观的产生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
        一、“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二、学术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
        三、社会动荡,思想自由
    第二节 “六经”对诸子的滋养
    第三节 “述而不作”到“以述为作”的历史观念催生
第二章 《孟子》中的《春秋》观
    第一节 《孟子》中的“《春秋》”涵义
    第二节 《孟子》中《春秋》观的三重内涵
        一、“昌明王道,拯救世风”之作意
        二、“天子之事,其文则史”之定位
        三、“丘窃取之义”之书法
    第三节 《孟子》与《春秋》大义
        一、尊孔为圣,开孔子“素王”说之先声
        二、尊王贱霸与公羊“王霸”观
        三、“行权反经”与《春秋》“通变明权”之义
第三章 《荀子》中的《春秋》观
    第一节 《荀子》中的“《春秋》”涵义
    第二节 《荀子》中《春秋》观的内涵
        一、言是其微
        二、兼采三传之义的丰富内容
    第三节 《荀子》中《春秋》观的特点
        一、广义的《春秋》概念
        二、对《春秋》政治哲学性质的初步认识
        三、对《春秋》之“义”微旨的强调
第四章 《墨子》《庄子》中的《春秋》观
    第一节 《墨子》中的《春秋》观
        一、《墨子》中的“《春秋》”涵义
            (一)《春秋》指史书通名
            (二)隐藏的《春秋》概念
        二、《墨子》中《春秋》观念的内容
        三、《墨子》对《春秋》史料的运用与阐释
    第二节 《庄子》中的《春秋》观
        一、《庄子》中的“《春秋》”涵义
        二、《春秋》以道名分:发源于孔子作《春秋》以正名
        三、稷下黄老学思想影响下的“《春秋》以道名分”
        四、《庄子》对《春秋》史料的运用与阐释
第五章 《韩非子》中的《春秋》观
    第一节 《韩非子》中的“《春秋》”涵义
    第二节 《韩非子》中《春秋》观的内容
        一、“陨霜不杀菽”之记与韩非的《春秋》观
        二、“正物之名”对《春秋》“正名分”的承继与发展
    第三节 《韩非子》中《春秋》故事及“义”之呈现
        一、《韩非子》中《春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意旨生发
        二、韩非对《春秋》故事的吸收及文学化改造
第六章 先秦诸子《春秋》观的特点及对后代的影响
    第一节 先秦诸子《春秋》观的特点
        一、大“《春秋》”的观念
        二、由“史”到“经”
        三、重“义”与用“事”
        四、与学派发展的历史趋势相适应
    第二节 对后代《春秋》学的浸润和影响
        一、指明了早期《春秋》学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奠定了后代《春秋》经世之学的主题
        三、促成了对《春秋》经、史、文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左传》十二公文本的生成及蕴意[J]. 董芬芬.  文史哲. 2020(01)
[2]政治生态变迁与春秋文作家群体社会阶层演化[J]. 邵炳军.  中州学刊. 2019(11)
[3]源流互质视野下的董仲舒及汉代《春秋》观[J]. 刘洪强.  衡水学院学报. 2019(06)
[4]言说的困境及其回应方式——从孔子到庄子[J]. 陈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5]“《诗》亡然后《春秋》作”与战国“处士横议”——论孔子《春秋》学对战国诸子的开启与引领[J]. 董芬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6]春秋大义与黄老思潮——“《春秋》以道名分”说探析[J]. 李巍.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4)
[7]孟子与《春秋》的经学建构问题探论[J]. 王刚.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6)
[8]董仲舒《春秋繁露》承继孟学与荀学之研究[J]. 刘振维.  德州学院学报. 2018(03)
[9]论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思想渊源[J]. 任蜜林.  现代哲学. 2018(02)
[10]论《春秋公羊传》的王霸观——以孟子的“王霸之辩”为参照中心[J]. 殷飞飞.  人文天下. 2017(06)

博士论文
[1]楚文字形近、同形現象源流考[D]. 譚生力.吉林大学 2014
[2]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 崔存明.首都师范大学 2011
[3]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 丁小丽.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史记》中的“《春秋》”研究[D]. 曹芙蓉.西北师范大学 2019
[2]董仲舒解《春秋》研究[D]. 张俊娅.西北师范大学 2019
[3]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研究[D]. 吴冰.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春秋》文学研究[D]. 宫婕.辽宁师范大学 2016
[5]《韩非子》论法叙事研究[D]. 黄启超.云南师范大学 2015
[6]《韩非子》“事说”研究[D]. 王丹丹.西南大学 2012
[7]“无道桓文”与“羞称五伯”[D]. 王成效.曲阜师范大学 2008
[8]先秦诸子寓言新论[D]. 周岩壁.陕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34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34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