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凝视” ——论拉康、福柯、南希三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10 15:39
现代西方美学的“凝视论”是一种从文化、社会、艺术多种层面上反思主客关系模式的视觉文化理论,它涉及欲望和权力、认同与对立、观看与被看等多方面的问题,它是对人类身份定位的一次反问。本文研究拉康、福柯、南希三位哲学家的“凝视论”,在重点分析三人理论不同特点的同时,梳理“凝视”在学术史上的理论脉络,以期对现代美学的“凝视之思”作一种既具有整体性同时又具有一定深度的透视。第一部分是“凝视论”的整体阐释,包含两个论题:其一,从神话传说和语词意义层面追溯凝视论的源起;其二,探究现代凝视论的勃兴。第二部分阐释拉康的“欲望凝视”。在拉康看来,人一开始就是他人,自身的欲望就是他人的欲望,凝视是自我欲望和他者欲望联系的中介。第三部分剖析福柯的权力凝视。福柯语境中的凝视是实施规训的工具。福柯从不同场所构成的权力话语,和绘画中的凝视等不同切面入手,揭示了凝视中主客体的颠倒。第四部分解析南希的艺术凝视。南希语境中的凝视是依赖于肖像画而实现的;在他眼里,肖像画已不再只是供人观赏的冰冷材料,而是成为了“活”的对象反向凝视观者。另外,南希还将肖像画倒转为主体的维度,打开了凝视的新天地,本章便从他者和自身两个视角对南希的...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使们》霍尔拜因的油画《大使们》被认为展现了观者与对象小a的瞬时相遇
解读“凝视”——论拉康、福柯、南希三人的思考36能读出深藏于冰山之下的“未说出之物”。这其实是福柯一以贯之的准则,即发现差异,拒绝同一。由对“未说出之物”的分析,福柯继续深入到艺术领域,将权力模式套用于审美体验中的观者,借绘画中的目光安排来揭示隐匿于背后的“不可见性”,明确不可见的可见性,实现不可见性的非话语实践。要知道,福柯绝不是一个“固守边界”的人,他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些许不同的表述。在医学凝视当中,“不可见性是权力未能刺透的场域,而可见性则意味着裸露于权力的监视之下。”①在监狱当中,可见性意味着“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②,不可见性则意味着权力的隐性存在。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可见性是权力对象的必要条件,不可见性则是福柯语境下“权力凝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可见便是凝视产生的原因。那么可以推导出,在艺术观赏过程中的不可见,指的是观者受到画面权力的制约而无法看见画中的事物;可见,指的是画面中的人物可以轻易地把握观者的动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见性并非可见性的反义词”③,它仅仅说明“看”的重要性。图3-1《宫娥》①[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M].刘北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56.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6.③[法]米歇尔·福柯.马奈的绘画[M].谢强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前言23.
解读“凝视”——论拉康、福柯、南希三人的思考42模仿与原型来自于17世纪的图像传统,它们的理念追求完美的再现,画面与模特的关系最好是如同镜像反射。这样的创作理念依赖于观者对画面的辨认,这也是贡布里希所认为的观者的快感之源。然而到了后现代,再现被无情解构,绘画中的“模仿”不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复制,“模特是肖像画的固有缺席者,唯一重要的是这个缺席者的缺席,而不是对他的辨认。”①于是这种所谓的“模仿”不是再现而是一种再生产,镜像成为了低等的技艺,“镜子的展示是作为一种活剥的、生动的返回和立即失落的反射——比死亡更加死气沉沉:在那不确定的薄薄的厚度中玻璃化。”②图4-1《自画像》既然不需要完美再现,那么在绘画中应当提倡什么呢?是缺席,即相似性。“这种缺席就其自身而言不是别的,它恰恰就是主体在与自身发生关系并且相似于自身时所处的境况。”③可以说,在绘画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绘画这个行为。肖像画中的自身先于主体存在,主体在被绘制过程中努力相似于自身,这个自身可以理解为理念(Idée),所以,在肖像画中模特缺席,所要展现的只是理念,但也只能逐步向它靠近,无法完全弥合。南希对约翰尼斯甘普的《自画像》(附①[法]让-吕克·南希.肖像画的凝视[M].简燕宽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30.②[法]让-吕克·南希.艺术中面对面的身体[J].简燕宽译.东吴学术,2012(4):140.③[法]让-吕克·南希.肖像画的凝视[M].简燕宽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3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理解极权主义起源的另一个视角——重读《极权主义的起源》[J]. 张虹. 中国图书评论. 2019(08)
[2]西方文论关键词 后人文主义[J]. 陈世丹. 外国文学. 2019(03)
[3]异质性:论克里斯蒂娃意义生成的多元逻辑[J]. 范海敏,高宣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4]论“拉康欲望图式”及其政治哲学意蕴[J]. 周文莲. 世界哲学. 2019(01)
[5]“目光”——读福柯《马奈的绘画》[J]. 陆紫灵. 美与时代(中). 2018(10)
[6]图像转向时代的艺术嬗变[J]. 刘晓陶,黄丹麾. 艺术广角. 2018(05)
[7]破除“自我”的幻象——简论拉康精神分析学对主体概念的解构[J]. 黄在忠,楼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8]主体性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解构与异质性的哲学革命实践[J]. 郭滢,刘怀玉.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 (06)
[9]纯粹的目光——福柯对视看现代性的认知[J]. 匡景鹏. 社会科学. 2017(10)
[10]观看艺术:不同媒介中的可见性和凝视[J]. 艾娃·舒曼,张文. 东方艺术. 2017(19)
博士论文
[1]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D]. 邵斯宇.吉林大学 2017
[2]理性与传统:贡布里希艺术美学思想研究[D]. 穆宝清.浙江大学 2014
[3]“凝视”理论研究[D]. 朱晓兰.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研究[D]. 钟亚妹.山东大学 2018
[2]目光的邂逅[D]. 曲奕竹.中央美术学院 2017
[3]贡布里希视觉艺术认知理论的美学研究[D]. 王琦.黑龙江大学 2016
[4]那喀索斯主题在西方绘画中的流变研究[D]. 刘寻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5]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理论比较[D]. 鲍士将.苏州大学 2015
[6]福柯的艺术观初探[D]. 李秀娥.陕西师范大学 2015
[7]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主体精神的隐显[D]. 邵文硕.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2
[8]从“凝视”出发—浅谈艺术创作的新视角[D]. 李晶.首都师范大学 2012
[9]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D]. 王娇.辽宁大学 2012
[10]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 高妮妮.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34329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使们》霍尔拜因的油画《大使们》被认为展现了观者与对象小a的瞬时相遇
解读“凝视”——论拉康、福柯、南希三人的思考36能读出深藏于冰山之下的“未说出之物”。这其实是福柯一以贯之的准则,即发现差异,拒绝同一。由对“未说出之物”的分析,福柯继续深入到艺术领域,将权力模式套用于审美体验中的观者,借绘画中的目光安排来揭示隐匿于背后的“不可见性”,明确不可见的可见性,实现不可见性的非话语实践。要知道,福柯绝不是一个“固守边界”的人,他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些许不同的表述。在医学凝视当中,“不可见性是权力未能刺透的场域,而可见性则意味着裸露于权力的监视之下。”①在监狱当中,可见性意味着“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②,不可见性则意味着权力的隐性存在。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可见性是权力对象的必要条件,不可见性则是福柯语境下“权力凝视”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可见便是凝视产生的原因。那么可以推导出,在艺术观赏过程中的不可见,指的是观者受到画面权力的制约而无法看见画中的事物;可见,指的是画面中的人物可以轻易地把握观者的动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见性并非可见性的反义词”③,它仅仅说明“看”的重要性。图3-1《宫娥》①[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M].刘北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56.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6.③[法]米歇尔·福柯.马奈的绘画[M].谢强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前言23.
解读“凝视”——论拉康、福柯、南希三人的思考42模仿与原型来自于17世纪的图像传统,它们的理念追求完美的再现,画面与模特的关系最好是如同镜像反射。这样的创作理念依赖于观者对画面的辨认,这也是贡布里希所认为的观者的快感之源。然而到了后现代,再现被无情解构,绘画中的“模仿”不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复制,“模特是肖像画的固有缺席者,唯一重要的是这个缺席者的缺席,而不是对他的辨认。”①于是这种所谓的“模仿”不是再现而是一种再生产,镜像成为了低等的技艺,“镜子的展示是作为一种活剥的、生动的返回和立即失落的反射——比死亡更加死气沉沉:在那不确定的薄薄的厚度中玻璃化。”②图4-1《自画像》既然不需要完美再现,那么在绘画中应当提倡什么呢?是缺席,即相似性。“这种缺席就其自身而言不是别的,它恰恰就是主体在与自身发生关系并且相似于自身时所处的境况。”③可以说,在绘画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绘画这个行为。肖像画中的自身先于主体存在,主体在被绘制过程中努力相似于自身,这个自身可以理解为理念(Idée),所以,在肖像画中模特缺席,所要展现的只是理念,但也只能逐步向它靠近,无法完全弥合。南希对约翰尼斯甘普的《自画像》(附①[法]让-吕克·南希.肖像画的凝视[M].简燕宽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30.②[法]让-吕克·南希.艺术中面对面的身体[J].简燕宽译.东吴学术,2012(4):140.③[法]让-吕克·南希.肖像画的凝视[M].简燕宽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3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理解极权主义起源的另一个视角——重读《极权主义的起源》[J]. 张虹. 中国图书评论. 2019(08)
[2]西方文论关键词 后人文主义[J]. 陈世丹. 外国文学. 2019(03)
[3]异质性:论克里斯蒂娃意义生成的多元逻辑[J]. 范海敏,高宣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4]论“拉康欲望图式”及其政治哲学意蕴[J]. 周文莲. 世界哲学. 2019(01)
[5]“目光”——读福柯《马奈的绘画》[J]. 陆紫灵. 美与时代(中). 2018(10)
[6]图像转向时代的艺术嬗变[J]. 刘晓陶,黄丹麾. 艺术广角. 2018(05)
[7]破除“自我”的幻象——简论拉康精神分析学对主体概念的解构[J]. 黄在忠,楼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8]主体性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解构与异质性的哲学革命实践[J]. 郭滢,刘怀玉.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 (06)
[9]纯粹的目光——福柯对视看现代性的认知[J]. 匡景鹏. 社会科学. 2017(10)
[10]观看艺术:不同媒介中的可见性和凝视[J]. 艾娃·舒曼,张文. 东方艺术. 2017(19)
博士论文
[1]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D]. 邵斯宇.吉林大学 2017
[2]理性与传统:贡布里希艺术美学思想研究[D]. 穆宝清.浙江大学 2014
[3]“凝视”理论研究[D]. 朱晓兰.南京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研究[D]. 钟亚妹.山东大学 2018
[2]目光的邂逅[D]. 曲奕竹.中央美术学院 2017
[3]贡布里希视觉艺术认知理论的美学研究[D]. 王琦.黑龙江大学 2016
[4]那喀索斯主题在西方绘画中的流变研究[D]. 刘寻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5]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理论比较[D]. 鲍士将.苏州大学 2015
[6]福柯的艺术观初探[D]. 李秀娥.陕西师范大学 2015
[7]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主体精神的隐显[D]. 邵文硕.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2
[8]从“凝视”出发—浅谈艺术创作的新视角[D]. 李晶.首都师范大学 2012
[9]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D]. 王娇.辽宁大学 2012
[10]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 高妮妮.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34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3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