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又/也/还……”格式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4 08:15
本文认为格式的语义背景限制了格式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虽然“既……”的三个下位格式“既X又Y”、“既X也Y”、“既X还Y”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关键不同在于三者的语义背景即使用条件的差异。本文考察了“既X又Y”、“既X也Y”、“既X还Y”三个格式的语义背景,认为“既X又Y”格式多用于描述某一事物或事实的两种性质或状态,X、Y之间的语义有对等、后者略重于前者、矛盾对立的关系;“既X也Y”格式的主要使用背景跟“范围”有关,X、Y是被排除的项,当格式表达“缩小范围”这一语义背景时,被排除的对象多为事物或数值,当格式表达“含糊”的语义时,被排除的则为事物的性质或特点;“既X还Y”格式用于描述对象时,Y的语义大于X的情况居多,用于表说话人的态度时,说话人对所描述事物持有一个固有的态度,X、Y是被列举出来的两个事实依据。本文重点比较了“既……”三个格式因语义背景的差异带来的格式语义和逻辑关系的不同。从语义上看:“既X又Y”格式语义多跟信息的表述有关,有信息添加、信息放射、信息列举三种,比较特殊的该格式具有显著的主观评价功能,可以衔接矛盾的语义项,表达事理或者心理的复杂;“既X还Y”格式的语义多跟“范...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起因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关于语义背景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既X又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
第一节 衔接副词“又”
一、“又”的语义
二、“又”衔接事件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既X又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
一、并列关系——可换/不可换
二、递进关系——不可换
三、顺承关系——不可换
四、转折关系——可换
五、逻辑关系的对应
第三节 “既X又Y”的语义及语义背景
一、“前后平等,信息添加”义及语义背景
二、“信息放射,强调提醒”义及语义背景
三、“列举信息,加强反问”义及语义背景
四、“心理/事理的矛盾复杂”及语义背景
五、格式整体语义背景
小结
第三章 、“既X也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
第一节 衔接副词“也”
一、“也”的语义
二、“也”衔接事件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既X也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
一、并列关系——可换
二、递进关系——不可换
三、顺承关系——不可换
四、转折关系——不可换
五、逻辑关系的对应
第三节 “既X也Y”的语义及语义背景
一、“排除项目,缩小范围”义及语义背景
二、“语义含糊,中间状态[X,Y]”义及语义背景
三、“泛指全部,什么都(不)”义及语义背景
四、“同/异畴同类,补充说明”义及语义背景
五、“下定义”义及语义背景——说明、限定性质或者状态
小结
第四章 、“既X还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
第一节 衔接副词“还”
一、“还”的语义
二、“还”衔接事件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既X还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
一、并列关系——可换
二、递进关系——不可换
三、顺承关系——不可换
四、转折关系——不可换
五、逻辑关系的对应
第三节 “既X还Y”的语义及语义背景
一、“语义递进”及其语义背景
二、“补充追加”及其语义背景
三、表强调语气
四、多个副词共现
小结
第五章 、“既..又/也/还..”格式异同
第一节 “既..又/也/还..”格式的共性
一、衔接副词“又、也、还”
二、逻辑关系
三、语义背景与格式语义
第二节 “既..又/也/还..”格式的特性
一、衔接副词“又”、“也”、“还”的差异
二、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差异
四、同一逻辑关系下格式差异
五、衔接对象范畴的差异
结语
一、创新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又、也、还”基本句型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J]. 张海萍. 文教资料. 2019(02)
[2]复续义“又、再、还、也”的句法语义特征[J]. 金立鑫,崔圭钵.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5)
[3]欧美学生习得重复义副词“再”“又”“还”偏误分析[J]. 张智新,韩志豪.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7(02)
[4]“还、又、再、也”和能愿动词连用共现考察[J]. 胡为飞. 宿州学院学报. 2017(03)
[5]频率副词“还”、“再”、“又”重复义之比较[J]. 王敏凤. 语文建设. 2015(23)
[6]“既A,又B”认知层面分析[J]. 宋增文.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7]“既……也……”格式中的前句和后句[J]. 俞敦雨. 语文月刊. 2014(02)
[8]现代汉语中单音节重复副词“再、又、还、也”的研究[J]. 吕阳阳. 语文学刊. 2014(01)
[9]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J]. 张娟. 汉语学习. 2013(02)
[10]日本留学生汉语副词“还”的习得考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J]. 蒋协众. 海外华文教育. 2013(01)
博士论文
[1]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D]. 宋扬.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韩国学生习得副词“还”及其相关近义副词的偏误分析[D]. 黄婕.青岛大学 2017
[2]释“再、又、还、也”与“不”“没”的共现[D]. 余紫微.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副词习得考察与教学设计[D]. 王嵩.厦门大学 2014
[4]对外汉语副词“还”、“又”和“更”教学研究初探[D]. 王睿.苏州大学 2014
[5]“还、再、又、也”重复义的比较与二语习得的偏误分析[D]. 毛婧雅.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初级阶段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表重复义副词“再、又、还”的偏误分析[D]. 刘慧莹.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汉语转折关联词语语义背景探析及教学应用[D]. 刘洋.山东大学 2010
[8]“还、又、也”语气义的表达机制[D]. 徐鹏波.北京大学 2007
[9]日本留学生对“还”“又”“再”的使用状况分析[D]. 盐见亮太.辽宁师范大学 2005
[10]“既……又……”格式的语义和语用特征[D]. 武氏清平.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07420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起因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关于语义背景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既X又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
第一节 衔接副词“又”
一、“又”的语义
二、“又”衔接事件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既X又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
一、并列关系——可换/不可换
二、递进关系——不可换
三、顺承关系——不可换
四、转折关系——可换
五、逻辑关系的对应
第三节 “既X又Y”的语义及语义背景
一、“前后平等,信息添加”义及语义背景
二、“信息放射,强调提醒”义及语义背景
三、“列举信息,加强反问”义及语义背景
四、“心理/事理的矛盾复杂”及语义背景
五、格式整体语义背景
小结
第三章 、“既X也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
第一节 衔接副词“也”
一、“也”的语义
二、“也”衔接事件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既X也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
一、并列关系——可换
二、递进关系——不可换
三、顺承关系——不可换
四、转折关系——不可换
五、逻辑关系的对应
第三节 “既X也Y”的语义及语义背景
一、“排除项目,缩小范围”义及语义背景
二、“语义含糊,中间状态[X,Y]”义及语义背景
三、“泛指全部,什么都(不)”义及语义背景
四、“同/异畴同类,补充说明”义及语义背景
五、“下定义”义及语义背景——说明、限定性质或者状态
小结
第四章 、“既X还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及语义背景
第一节 衔接副词“还”
一、“还”的语义
二、“还”衔接事件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既X还Y”衔接项的逻辑关系
一、并列关系——可换
二、递进关系——不可换
三、顺承关系——不可换
四、转折关系——不可换
五、逻辑关系的对应
第三节 “既X还Y”的语义及语义背景
一、“语义递进”及其语义背景
二、“补充追加”及其语义背景
三、表强调语气
四、多个副词共现
小结
第五章 、“既..又/也/还..”格式异同
第一节 “既..又/也/还..”格式的共性
一、衔接副词“又、也、还”
二、逻辑关系
三、语义背景与格式语义
第二节 “既..又/也/还..”格式的特性
一、衔接副词“又”、“也”、“还”的差异
二、衔接项的逻辑关系差异
四、同一逻辑关系下格式差异
五、衔接对象范畴的差异
结语
一、创新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又、也、还”基本句型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论“既……也”与“既……又”的差异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J]. 张海萍. 文教资料. 2019(02)
[2]复续义“又、再、还、也”的句法语义特征[J]. 金立鑫,崔圭钵.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5)
[3]欧美学生习得重复义副词“再”“又”“还”偏误分析[J]. 张智新,韩志豪.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7(02)
[4]“还、又、再、也”和能愿动词连用共现考察[J]. 胡为飞. 宿州学院学报. 2017(03)
[5]频率副词“还”、“再”、“又”重复义之比较[J]. 王敏凤. 语文建设. 2015(23)
[6]“既A,又B”认知层面分析[J]. 宋增文.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7]“既……也……”格式中的前句和后句[J]. 俞敦雨. 语文月刊. 2014(02)
[8]现代汉语中单音节重复副词“再、又、还、也”的研究[J]. 吕阳阳. 语文学刊. 2014(01)
[9]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J]. 张娟. 汉语学习. 2013(02)
[10]日本留学生汉语副词“还”的习得考察——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J]. 蒋协众. 海外华文教育. 2013(01)
博士论文
[1]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D]. 宋扬.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韩国学生习得副词“还”及其相关近义副词的偏误分析[D]. 黄婕.青岛大学 2017
[2]释“再、又、还、也”与“不”“没”的共现[D]. 余紫微.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副词习得考察与教学设计[D]. 王嵩.厦门大学 2014
[4]对外汉语副词“还”、“又”和“更”教学研究初探[D]. 王睿.苏州大学 2014
[5]“还、再、又、也”重复义的比较与二语习得的偏误分析[D]. 毛婧雅.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初级阶段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表重复义副词“再、又、还”的偏误分析[D]. 刘慧莹.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汉语转折关联词语语义背景探析及教学应用[D]. 刘洋.山东大学 2010
[8]“还、又、也”语气义的表达机制[D]. 徐鹏波.北京大学 2007
[9]日本留学生对“还”“又”“再”的使用状况分析[D]. 盐见亮太.辽宁师范大学 2005
[10]“既……又……”格式的语义和语用特征[D]. 武氏清平.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07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0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