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14:46
惯用语作为和歇后语、谚语平行的熟语单位,在语汇单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惯用语的口语化和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构词中所使用的词素必定是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因此,动物词在惯用语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语义具有双层性,意义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中,用动物来比喻人的惯用语应该从其比喻意义上整体性理解。本文对温端政的《惯用语10000条》、北京大学语料库等辞书及语料库进行封闭式统计,共得到310条符合条件的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笔者对310条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音、语法及语义等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结合实际分析了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用价值。首先,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310条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音分析,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短音节形式占绝对优势,三音节共257个,占82.90%。对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动物喻人惯用语都具有明显的双声或平仄规律,这也符合汉语习惯用语“短小凝练,口语性强”的特点。对动物喻人惯用语进行语法分析,从结构上看,我们发现动物喻...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汉语惯用语的研究
1.3.2 动物惯用语的研究
1.4 理论依据
1.4.1 原型范畴理论
1.4.2 概念隐喻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说明
第二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语音分析
2.1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音节特点
2.1.1 三音节占优势的原因
2.1.2 三音节喻人惯用语的形成方式
2.2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韵律特点
2.2.1 双声现象
2.2.2 平仄现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语法分析
3.1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结构特点
3.1.1 偏正式
3.1.2 联合式
3.1.3 附加式
3.2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法功能
3.2.1 作主语
3.2.2 作宾语
3.2.3 作谓语
3.2.4 作定语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认知语义分析
4.1 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范畴化
4.2 动物喻人惯用语的隐喻转喻分析
4.2.1 隐喻分析
4.2.2 转喻分析
4.2.3 隐喻和转喻的复合使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用功能
5.1 动物喻人惯用语蕴含的感情色彩
5.1.1 含有“虫”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1.2 含有“狗”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1.3 含有“虎”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1.4 含有“牛”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2 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用功能
5.2.1 礼貌功能
5.2.2 掩饰功能
5.2.3 幽默功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观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网络新兴词汇研究[J]. 夏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2)
[2]新兴“X狗”族称谓语的多维研究[J]. 万晓玥.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9(01)
[3]外交幽默语的修辞原理与话语功能[J]. 赵玉倩,杨明星. 当代外语研究. 2018(05)
[4]论成语语音的均衡对称性[J]. 安丽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4)
[5]浅析汉语熟语中的动物惯用语[J]. 王青.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1)
[6]含人体词素的指人名词研究[J]. 范椿淑.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08)
[7]汉韩语中与动物相关的惯用语对比研究[J]. 潘睿. 语文学刊. 2014(14)
[8]指人义“虫”族新词语综议[J]. 杨绪明,贾力耘.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9]十二生肖惯用语文化内涵探析[J]. 何海燕. 保定学院学报. 2013(06)
[10]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汉语动物惯用语[J]. 苏海燕.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 安志伟.山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析与对比[D]. 王佳丽(Pichayapa Amnuaychoktawee).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粤语动物熟语研究[D]. 李金芸.中央民族大学 2016
[3]汉语十二生肖惯用语研究[D]. 秦乔迁.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汉语生肖类惯用语的隐喻研究[D]. 董凯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5
[5]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D]. 刘舒.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6]汉韩喻人惯用语对比研究及教学方案[D]. 朴小溪.辽宁师范大学 2013
[7]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研究[D]. 蒋丽婷.新疆师范大学 2011
[8]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 周睿.湘潭大学 2010
[9]从韩汉惯用语谈到韩汉动物类惯用语的研究及对外汉语中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策略[D]. 严窕菁.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0]汉语惯用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 杨玉.云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1819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汉语惯用语的研究
1.3.2 动物惯用语的研究
1.4 理论依据
1.4.1 原型范畴理论
1.4.2 概念隐喻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说明
第二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语音分析
2.1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音节特点
2.1.1 三音节占优势的原因
2.1.2 三音节喻人惯用语的形成方式
2.2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韵律特点
2.2.1 双声现象
2.2.2 平仄现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语法分析
3.1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结构特点
3.1.1 偏正式
3.1.2 联合式
3.1.3 附加式
3.2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法功能
3.2.1 作主语
3.2.2 作宾语
3.2.3 作谓语
3.2.4 作定语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认知语义分析
4.1 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范畴化
4.2 动物喻人惯用语的隐喻转喻分析
4.2.1 隐喻分析
4.2.2 转喻分析
4.2.3 隐喻和转喻的复合使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用功能
5.1 动物喻人惯用语蕴含的感情色彩
5.1.1 含有“虫”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1.2 含有“狗”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1.3 含有“虎”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1.4 含有“牛”的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5.2 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用功能
5.2.1 礼貌功能
5.2.2 掩饰功能
5.2.3 幽默功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观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汉语动物喻人惯用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网络新兴词汇研究[J]. 夏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2)
[2]新兴“X狗”族称谓语的多维研究[J]. 万晓玥.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9(01)
[3]外交幽默语的修辞原理与话语功能[J]. 赵玉倩,杨明星. 当代外语研究. 2018(05)
[4]论成语语音的均衡对称性[J]. 安丽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4)
[5]浅析汉语熟语中的动物惯用语[J]. 王青.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1)
[6]含人体词素的指人名词研究[J]. 范椿淑.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08)
[7]汉韩语中与动物相关的惯用语对比研究[J]. 潘睿. 语文学刊. 2014(14)
[8]指人义“虫”族新词语综议[J]. 杨绪明,贾力耘.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9]十二生肖惯用语文化内涵探析[J]. 何海燕. 保定学院学报. 2013(06)
[10]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汉语动物惯用语[J]. 苏海燕.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 安志伟.山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析与对比[D]. 王佳丽(Pichayapa Amnuaychoktawee).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粤语动物熟语研究[D]. 李金芸.中央民族大学 2016
[3]汉语十二生肖惯用语研究[D]. 秦乔迁.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汉语生肖类惯用语的隐喻研究[D]. 董凯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5
[5]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D]. 刘舒.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6]汉韩喻人惯用语对比研究及教学方案[D]. 朴小溪.辽宁师范大学 2013
[7]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研究[D]. 蒋丽婷.新疆师范大学 2011
[8]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 周睿.湘潭大学 2010
[9]从韩汉惯用语谈到韩汉动物类惯用语的研究及对外汉语中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策略[D]. 严窕菁.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0]汉语惯用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 杨玉.云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1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6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