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与自然共情特质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9 18:33
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增加个体亲环境行为是帮助改善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究亲环境行为自身的多维性及其内外在影响因素。研究一采用问卷测量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探索亲环境行为,研究发现亲环境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并非单一结构;研究二采用2(社会规范提示:有、无)×2(自然共情特质:高、低)被试间实验设计,运用自我报告方法要求被试评定自身在亲环境行为各个维度的意向水平,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均影响了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意向;研究三采用2(社会规范提示:有、无)×2(自然共情特质:高、低)被试间实验设计,以现场实验法探究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执行不同维度的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现场实验中亲环境行为主要受自然共情特质影响。本研究发现亲环境行为具有多维性,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两者都可以增加个体的亲环境行为,但是它们作用的途径并不相同:社会规范主要是作为一种外在参照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意向,而自然共情特质则是作为内在因素促进个体形成亲环境意识的同时督促个体自觉执行亲环境行为。因此,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增加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自然共情特质;另一方...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公民环保行为意愿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F(1,132)=4.276,p=0.041,ηp2=0.034,事后比较发现农村户口的被试相比于城市户口的被试发送环保公益宣传资料的数量更多。图3-1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社交环保行为的影响6.3.3公民环保行为研究收集的控制变量数据分析发现均不存在主效应以及交互作用,因此统一作协变量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3-2。对被试向环保公益捐款的数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图3-2所示,自然共情特质主效应显著,F(1,132)=11.553,p=0.001,ηp2=0.080,事后比较发现自然共情特质高分组被试向环保公益捐款的数额显著高于低分组被试;社会规范主效应不显著,自然共情特质主效应与社会规范不存在交互作用。表3-2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公民环保行为的影响nMSD社会规范(无)自然共情特质低分组352.813.83自然共情特质高分组315.475.65社会规范(有)自然共情特质低分组402.423.31自然共情特质高分组304.894.73
社会规范与自然共情特质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29图3-2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公民环保行为的影响6.4讨论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三的假设,社会规范对执行亲环境行为无影响。并且,在执行亲环境行为过程中自然共情特质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作用发生了分离,影响我们执行亲环境行为不是社会规范,而是自然共情特质。换句话说,相对于外在的社会规范情境因素,个体内在的自然共情特质对个体执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更为稳剑或许这与社会规范本身对亲环境行为影响本身并不稳健有关,Bohner和Schluter(2014)关于描述性规范对酒店毛巾重复利用率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描述性的社会规范信息,或是具有相似性的群体规范信息,它们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时有时无非常不稳定,此外,当个体对某个方面的亲环境意识强烈时社会规范的影响也收效甚微。其次,在日常环保行为维度上,它的执行基本不受外在的社会规范因素或是内在的自然共情特质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环保行为简单易行,个体能够参与的方式更为多样、平常参与的机会更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了环保的习惯。因此,可能正如上述Bohner等研究所述,已经普遍化的日常环保行为不受外在的社会规范的影响。这也与Reese(2014)等研究结论类似,他们研究发现个体对亲环境行为持积极态度越多,生活中比较频繁的日常环保行为限制了社会规范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这种选取纸杯的日常环保行为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成本低廉甚至一些节能以及回收的日常环保行为还能节省开支创造零星收益,所以个体乐意并自觉地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计远虑”的助推效应:怀孕与环境跨期决策[J]. 李爱梅,王海侠,孙海龙,熊冠星,杨韶丽. 心理学报. 2018(08)
[2]自然拟人化与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关系: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J]. 宗阳,王广新.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11)
[3]自我控制可以抵御不良示范性规范对初中生环保行为的影响吗?[J]. 傅鑫媛,方秀英,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1)
[4]对环保行为的心理学解读——规范焦点理论述评[J]. 韦庆旺,孙健敏.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4)
[5]理性行为理论及其拓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于丹,董大海,刘瑞明,原永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5)
[6]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J]. 凌文辁,郑晓明,方俐洛. 心理学报. 2003(02)
本文编号:3544861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公民环保行为意愿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F(1,132)=4.276,p=0.041,ηp2=0.034,事后比较发现农村户口的被试相比于城市户口的被试发送环保公益宣传资料的数量更多。图3-1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社交环保行为的影响6.3.3公民环保行为研究收集的控制变量数据分析发现均不存在主效应以及交互作用,因此统一作协变量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3-2。对被试向环保公益捐款的数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图3-2所示,自然共情特质主效应显著,F(1,132)=11.553,p=0.001,ηp2=0.080,事后比较发现自然共情特质高分组被试向环保公益捐款的数额显著高于低分组被试;社会规范主效应不显著,自然共情特质主效应与社会规范不存在交互作用。表3-2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公民环保行为的影响nMSD社会规范(无)自然共情特质低分组352.813.83自然共情特质高分组315.475.65社会规范(有)自然共情特质低分组402.423.31自然共情特质高分组304.894.73
社会规范与自然共情特质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29图3-2社会规范和自然共情特质对公民环保行为的影响6.4讨论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三的假设,社会规范对执行亲环境行为无影响。并且,在执行亲环境行为过程中自然共情特质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作用发生了分离,影响我们执行亲环境行为不是社会规范,而是自然共情特质。换句话说,相对于外在的社会规范情境因素,个体内在的自然共情特质对个体执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更为稳剑或许这与社会规范本身对亲环境行为影响本身并不稳健有关,Bohner和Schluter(2014)关于描述性规范对酒店毛巾重复利用率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描述性的社会规范信息,或是具有相似性的群体规范信息,它们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时有时无非常不稳定,此外,当个体对某个方面的亲环境意识强烈时社会规范的影响也收效甚微。其次,在日常环保行为维度上,它的执行基本不受外在的社会规范因素或是内在的自然共情特质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环保行为简单易行,个体能够参与的方式更为多样、平常参与的机会更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了环保的习惯。因此,可能正如上述Bohner等研究所述,已经普遍化的日常环保行为不受外在的社会规范的影响。这也与Reese(2014)等研究结论类似,他们研究发现个体对亲环境行为持积极态度越多,生活中比较频繁的日常环保行为限制了社会规范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这种选取纸杯的日常环保行为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成本低廉甚至一些节能以及回收的日常环保行为还能节省开支创造零星收益,所以个体乐意并自觉地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计远虑”的助推效应:怀孕与环境跨期决策[J]. 李爱梅,王海侠,孙海龙,熊冠星,杨韶丽. 心理学报. 2018(08)
[2]自然拟人化与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关系: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J]. 宗阳,王广新.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11)
[3]自我控制可以抵御不良示范性规范对初中生环保行为的影响吗?[J]. 傅鑫媛,方秀英,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1)
[4]对环保行为的心理学解读——规范焦点理论述评[J]. 韦庆旺,孙健敏.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4)
[5]理性行为理论及其拓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于丹,董大海,刘瑞明,原永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5)
[6]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J]. 凌文辁,郑晓明,方俐洛. 心理学报. 2003(02)
本文编号:3544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4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