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1 08:02
伴随着经济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发展,电影的蓬勃发展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95年,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被搬上荧幕,自此之后严歌苓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吸引着导演的目光,她的作品陆续被改编为电影与观众见面,并形成了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热潮。2011年,张艺谋首次与严歌苓结缘,将其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为同名电影,2014年,再次改编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为电影《归来》。2017年,冯小刚与严歌苓携手创作电影《芳华》,再次扩大了这位女作家的知名度。针对张艺谋和冯小刚两位知名导演相继将严歌苓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现象,文本通过三个章节进行论述,进而提出创新点和改编过程中的不足。第一章,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内在成因探析。首先结合大众文化背景谈市场对优质文学作品的诉求。其次,分析双重身份下严歌苓作品的电影化倾向。最后,基于张艺谋和冯小刚的导演特色探讨二人在同一时期相继选择女作家严歌苓的内在动因和改编风格。第二章,严歌苓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策略分析以及作为导演与作家情感共震下改编策略的文本分析。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和电影设置的差异及内因。其次,从故事情节入手探讨导演在处理小说改编电影过程中情节的增添删改...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严歌苓个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1.2 严歌苓作品改编电影现象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独特魅力——个体与大众的时代反思
1.1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影视诉求与主体迎合
1.1.1 原著小说荣誉光环对市场的吸引
1.1.2 市场发展对优质文学作品的诉求
1.2 双重身份下的文学创作
1.2.1 移民作家与文本魅力
1.2.2 好莱坞编剧与影视化特质
1.3 时代风格交汇下的导演选择
1.3.1 张艺谋与严歌苓:《归来》
1.3.2 冯小刚与严歌苓:《芳华》
第二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策略分析——导演与作家的情感共震
2.1 人物形象
2.1.1 男性形象理想化:知识分子与时代楷模
2.1.2 女性形象具体化:雌性魅力与女性群像
2.2 故事情节
2.2.1 结局处理圆而未满:悲惨凄凉到温情延续
2.2.2 增添删改情怀融入:主题置换与凝缩淡化
2.3 媒介转换
2.3.1 叙事时空的转化:文本到荧幕的呈现
2.3.2 电影手法的多样:影视化元素的运用
第三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症候与展望
3.1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抗拍性和可拍性
3.2 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发展的束缚
3.3 导演的不同解读与改编困境
3.4 小说与电影的互促互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时间顺序表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561957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严歌苓个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1.2 严歌苓作品改编电影现象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独特魅力——个体与大众的时代反思
1.1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影视诉求与主体迎合
1.1.1 原著小说荣誉光环对市场的吸引
1.1.2 市场发展对优质文学作品的诉求
1.2 双重身份下的文学创作
1.2.1 移民作家与文本魅力
1.2.2 好莱坞编剧与影视化特质
1.3 时代风格交汇下的导演选择
1.3.1 张艺谋与严歌苓:《归来》
1.3.2 冯小刚与严歌苓:《芳华》
第二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策略分析——导演与作家的情感共震
2.1 人物形象
2.1.1 男性形象理想化:知识分子与时代楷模
2.1.2 女性形象具体化:雌性魅力与女性群像
2.2 故事情节
2.2.1 结局处理圆而未满:悲惨凄凉到温情延续
2.2.2 增添删改情怀融入:主题置换与凝缩淡化
2.3 媒介转换
2.3.1 叙事时空的转化:文本到荧幕的呈现
2.3.2 电影手法的多样:影视化元素的运用
第三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症候与展望
3.1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抗拍性和可拍性
3.2 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发展的束缚
3.3 导演的不同解读与改编困境
3.4 小说与电影的互促互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时间顺序表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561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6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