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控制·理想—鲍勃·迪伦诗歌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发布时间:2022-01-03 21:24
鲍勃·迪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极具影响力的音乐文化名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获得了2008年的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和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并没有和其他获奖文学家一样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却是引来了不少的获奖争议。然而,纵观迪伦的诗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始终贯穿于诗歌之中。日常生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得以萌生与成长的土壤,社会的本质依存于人的日常生活小事之中。目前就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一方面,大多数研究者停留在对诗歌形式的讨论上,另一方面,有些学者从哲学,心理学,美学,现代主义等角度入手分析了迪伦的诗歌。然而,还未发现有学者关注诗歌中所体现的日常生活。由此,本文借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小事、社会关系和活动,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剖析进而挖掘歌词中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批评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分析了人们的生活困境,即人们的自我异化,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第三部分探讨造...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Studies
Domestic Studies
Comment
Critical Approach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Key Terms
Chapter One Predicament in Everyday Life
1.1 Self-Alienation
1.2 The Alienati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1.3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Chapter Two Power Control in Everyday Life
2.1 White Supremacy: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2.2 The Rights of Ruling Officials:Inequity of Judicial System
2.3 The Command of Rulers:Cruelty of War
2.4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Bourgeois:Temptation of Money
Chapter Three Ideal of Returning to a Normal Life
3.1 The Pursuit of Equality,Relaxation and Naturalness in the Festival Imagination
3.2 The Pursuit of Love in the Epiphany Moment
3.3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Art
Conclusion
Main Statement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Publications and Academic Practic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鲍勃·迪伦歌词中“风”之意象的解析[J]. 叶曼雯,林佩璇,张小媛.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8(04)
[2]“文学文化”与“新人”的塑造——从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说起[J]. 杨晶.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4)
[3]多维互文性融合:鲍勃·迪伦歌词创作的文学魅力[J]. 林佩璇. 当代外国文学. 2018(02)
[4]鲍勃·迪伦、仪式性与口头文学[J]. 于雷. 外国文学. 2017(05)
[5]《答案在风中飘》中的风意象研究[J]. 陈建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6]从鲍勃·迪伦歌词意象看他的忧郁气质[J]. 赵玺媛. 职大学报. 2017(01)
[7]鲍勃·迪伦歌词创作资源探析[J]. 陆正兰. 职大学报. 2017(01)
[8]鲍勃·迪伦歌词中的诗性[J]. 赵真. 职大学报. 2017(01)
[9]非暴力批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解读[J]. 张荣. 华中人文论丛. 2014(01)
[10]“嚎叫”之后的时代强音——探析金斯堡对鲍勃·迪伦创作的影响[J]. 王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硕士论文
[1]鲍勃·迪伦作品中的口承诗歌特征[D]. 梁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2]鲍勃·迪伦60年代政治思想转型研究[D]. 郭潇宇.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
[3]跨学科视阈下的鲍勃·迪伦三重身份研究[D]. 易建华.电子科技大学 2018
[4]新历史主义视阈下鲍勃·迪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研究[D]. 刘星.电子科技大学 2018
[5]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鲍勃·迪伦歌词里的隐喻[D]. 李苏曼.西南大学 2018
[6]鲍勃·迪伦歌词的浪漫性研究[D]. 杨梅琳.西南大学 2018
[7]“敲响天堂之门”—鲍勃·迪伦诗歌探究[D]. 石瑶.曲阜师范大学 2018
[8]“听”与“读”的变奏[D]. 刘利宁.宁夏大学 2018
[9]论鲍勃·迪伦的创作转向[D]. 胡星灿.四川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67005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Studies
Domestic Studies
Comment
Critical Approach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Key Terms
Chapter One Predicament in Everyday Life
1.1 Self-Alienation
1.2 The Alienati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1.3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Chapter Two Power Control in Everyday Life
2.1 White Supremacy: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2.2 The Rights of Ruling Officials:Inequity of Judicial System
2.3 The Command of Rulers:Cruelty of War
2.4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Bourgeois:Temptation of Money
Chapter Three Ideal of Returning to a Normal Life
3.1 The Pursuit of Equality,Relaxation and Naturalness in the Festival Imagination
3.2 The Pursuit of Love in the Epiphany Moment
3.3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Art
Conclusion
Main Statement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Publications and Academic Practic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鲍勃·迪伦歌词中“风”之意象的解析[J]. 叶曼雯,林佩璇,张小媛.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8(04)
[2]“文学文化”与“新人”的塑造——从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说起[J]. 杨晶.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4)
[3]多维互文性融合:鲍勃·迪伦歌词创作的文学魅力[J]. 林佩璇. 当代外国文学. 2018(02)
[4]鲍勃·迪伦、仪式性与口头文学[J]. 于雷. 外国文学. 2017(05)
[5]《答案在风中飘》中的风意象研究[J]. 陈建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6]从鲍勃·迪伦歌词意象看他的忧郁气质[J]. 赵玺媛. 职大学报. 2017(01)
[7]鲍勃·迪伦歌词创作资源探析[J]. 陆正兰. 职大学报. 2017(01)
[8]鲍勃·迪伦歌词中的诗性[J]. 赵真. 职大学报. 2017(01)
[9]非暴力批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解读[J]. 张荣. 华中人文论丛. 2014(01)
[10]“嚎叫”之后的时代强音——探析金斯堡对鲍勃·迪伦创作的影响[J]. 王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硕士论文
[1]鲍勃·迪伦作品中的口承诗歌特征[D]. 梁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2]鲍勃·迪伦60年代政治思想转型研究[D]. 郭潇宇.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
[3]跨学科视阈下的鲍勃·迪伦三重身份研究[D]. 易建华.电子科技大学 2018
[4]新历史主义视阈下鲍勃·迪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研究[D]. 刘星.电子科技大学 2018
[5]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鲍勃·迪伦歌词里的隐喻[D]. 李苏曼.西南大学 2018
[6]鲍勃·迪伦歌词的浪漫性研究[D]. 杨梅琳.西南大学 2018
[7]“敲响天堂之门”—鲍勃·迪伦诗歌探究[D]. 石瑶.曲阜师范大学 2018
[8]“听”与“读”的变奏[D]. 刘利宁.宁夏大学 2018
[9]论鲍勃·迪伦的创作转向[D]. 胡星灿.四川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67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6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