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趣味性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体现 ——以毕业创作《星象·北斗》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3 23:18
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活动是人们在物理世界的基础之上构建出来的一个意象的世界,它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中,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对象。中国传统审美更加注重感性而西方审美更加注重理性。中国传统审美观是引领艺术家们创造出这些当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根源。首先,中国传统审美观确立了当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文化定位。其次,中国传统审美观传达了当雕塑艺术作品的文化精神。最后,中国传统审美观通过当代雕塑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趣味性在雕塑艺术中体现在雕塑的材料、造型、颜色、制作工艺、题材以及展出形式等六个方面。毕业创作《星象·北斗》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理论中对北斗七星的认识。据古人对北斗七星的记载,决定将北斗七星的七颗星宿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通过雕塑的艺术处理方式表现出来。《星象·北斗》分别在材料、造型、颜色、题材、展出形式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趣味性。试图通过运用当代雕塑艺术的语言将中国古代天文中的北斗七星表现出来,将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趣味性融入雕塑作品中,来表达我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对自然力量的赞叹、敬畏之情。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乐山大佛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直觉思维、意象思维。中国传统审美观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相反的,西方的审美观则是建立在主客体两分的基础上,它更加强调通过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客体,从而达到对客体的征服和支配。其次,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审美对象是主体心灵对客体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意象,它的美学意义是体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感知,反映出主体自身心中的意境,从而追求无限的意境与至美的境界。西方审美观的审美对象则仅仅是事物的外观,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征服的一种审美取向,它充分体现了主体的精神。西方审美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客观认知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寻,更加具有逻辑性。图1乐山大佛图2《胜利女神像》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中西方古代时期雕塑明显看出来。中国著名石雕佛造像乐山大佛(图1),它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它建立在四川乐山,古代工匠们直接以山体为基础进行开凿塑造,整体与乐山整个环境相融合。以现代雕塑的角度看,虽然佛像五官、姿态、造型略显简单,但它是古代人们对神明最直接的形象的反映。设计者将观者置身于雕像之中,自然而然地营造出圣洁高大的神的意境。西方著名的雕塑胜利女神像(图2),雕像整体高2.44米,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同样是在自然环境中的大型石雕神像,相比于乐山大佛,胜利女神像虽然没有头部和手部,但是通过她的优美姿态和轻盈的衣纹可见西方雕塑家是在对人体肌肉、骨骼的解剖学基础之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3上才创造出这一石雕神像的,希望通过神像来唤观者心中对胜利的渴望。从而可见,中西方审美之差异,即中国传统审美更加注重感性而西方审美更加注重理性。2.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雕塑艺术的关系2.1中国传统审美观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当代雕塑艺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在当今正得到蓬勃发展。相比于传统雕塑艺术,当代雕塑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材料更加丰富,表现方式更加独特化,包括了架上雕塑、装置艺术、城市雕塑等等,更能表现出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或是传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体验。在中国,大批本土雕塑艺术家开始更加倾向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创作灵感,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而中国传统审美观则是引领艺术家们创造出这些当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根源。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观,艺术家们以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观察方式和创作手段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例如:徐冰的《凤凰》(图3)、《天书》(图4),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图5),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系列》(图6)等等。这些作品正是受到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深刻影响,不但体现了当今社会现实,还将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带入雕塑艺术作品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气质,使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走向世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图3《凤凰》图4《天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视角下当代雕塑设计与创作研究[J]. 田青.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04)
[2]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读《织色入史笺》有感[J]. 陈影. 民艺. 2018(05)
[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传承——以书法、绘画为例[J]. 安宁. 艺术科技. 2018(05)
[4]传统审美理想和现代艺术的冲突[J]. 杜耀中. 美与时代(下). 2018(04)
[5]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审“丑”的冲突[J]. 徐颖. 美术大观. 2016(03)
[6]美与性:试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J]. 沈顺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7]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观”[J]. 吴海伦,邓辉. 学习月刊. 2012(06)
[8]中国传统五色审美观对现代色彩设计的影响[J]. 王维丽. 上海工艺美术. 2010(04)
[9]浅析中国传统审美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 葛越. 电影评介. 2009(23)
[10]禅宗与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审美观[J]. 朱丽静.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567171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乐山大佛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直觉思维、意象思维。中国传统审美观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相反的,西方的审美观则是建立在主客体两分的基础上,它更加强调通过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客体,从而达到对客体的征服和支配。其次,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审美对象是主体心灵对客体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意象,它的美学意义是体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感知,反映出主体自身心中的意境,从而追求无限的意境与至美的境界。西方审美观的审美对象则仅仅是事物的外观,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征服的一种审美取向,它充分体现了主体的精神。西方审美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客观认知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寻,更加具有逻辑性。图1乐山大佛图2《胜利女神像》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中西方古代时期雕塑明显看出来。中国著名石雕佛造像乐山大佛(图1),它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它建立在四川乐山,古代工匠们直接以山体为基础进行开凿塑造,整体与乐山整个环境相融合。以现代雕塑的角度看,虽然佛像五官、姿态、造型略显简单,但它是古代人们对神明最直接的形象的反映。设计者将观者置身于雕像之中,自然而然地营造出圣洁高大的神的意境。西方著名的雕塑胜利女神像(图2),雕像整体高2.44米,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同样是在自然环境中的大型石雕神像,相比于乐山大佛,胜利女神像虽然没有头部和手部,但是通过她的优美姿态和轻盈的衣纹可见西方雕塑家是在对人体肌肉、骨骼的解剖学基础之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3上才创造出这一石雕神像的,希望通过神像来唤观者心中对胜利的渴望。从而可见,中西方审美之差异,即中国传统审美更加注重感性而西方审美更加注重理性。2.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雕塑艺术的关系2.1中国传统审美观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当代雕塑艺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在当今正得到蓬勃发展。相比于传统雕塑艺术,当代雕塑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材料更加丰富,表现方式更加独特化,包括了架上雕塑、装置艺术、城市雕塑等等,更能表现出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或是传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体验。在中国,大批本土雕塑艺术家开始更加倾向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创作灵感,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而中国传统审美观则是引领艺术家们创造出这些当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根源。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观,艺术家们以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观察方式和创作手段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例如:徐冰的《凤凰》(图3)、《天书》(图4),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图5),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系列》(图6)等等。这些作品正是受到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深刻影响,不但体现了当今社会现实,还将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带入雕塑艺术作品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气质,使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走向世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图3《凤凰》图4《天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视角下当代雕塑设计与创作研究[J]. 田青.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04)
[2]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读《织色入史笺》有感[J]. 陈影. 民艺. 2018(05)
[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传承——以书法、绘画为例[J]. 安宁. 艺术科技. 2018(05)
[4]传统审美理想和现代艺术的冲突[J]. 杜耀中. 美与时代(下). 2018(04)
[5]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审“丑”的冲突[J]. 徐颖. 美术大观. 2016(03)
[6]美与性:试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J]. 沈顺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7]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观”[J]. 吴海伦,邓辉. 学习月刊. 2012(06)
[8]中国传统五色审美观对现代色彩设计的影响[J]. 王维丽. 上海工艺美术. 2010(04)
[9]浅析中国传统审美观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 葛越. 电影评介. 2009(23)
[10]禅宗与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审美观[J]. 朱丽静.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567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6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