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观的感性向度探析

发布时间:2022-01-10 15:54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对实践观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探究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实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而“感性活动”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关键,是马克思能够实现哲学变革的重要概念,所以基于“感性向度”理解马克思实践观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内涵,体会马克思实现思维方式变革的伟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主要是揭示了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两大理论基础(对费尔巴哈思想和黑格尔思想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和其在《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内涵,第三、四部分具体阐述了基于“感性向度”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必要性及其具体内容。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基于“感性向度”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理论来源及基本内涵
    2.1 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继承和超越
        2.1.2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继承和超越
    2.2 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2.2.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
        2.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实践观内涵
3 基于“感性向度”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合理性
    3.1 “感性向度”的含义
        3.1.1 “感性”即“对象性”
        3.1.2 马克思实践观中的“感性向度”就是指“感性活动”
    3.2 “感性活动”之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意义
        3.2.1 “感性活动”对“感性存在论”的超越
        3.2.2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实践观建立的逻辑起点
4 “感性向度”中马克思实践观的具体内容
    4.1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是“现实主体”
        4.1.1 “感性活动”创造了“现实主体”
        4.1.2 “感性活动”是“现实主体”的存在方式
        4.1.3 “感性活动”表征了人的现实存在
    4.2 马克思的实践客体是“感性客体”
        4.2.1 从“主体人的实践”来理解“感性客体”
        4.2.2 人与社会的本质在“感性客体”中得以确证
    4.3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为主体
        4.3.1 “现实的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4.3.2 “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创造发展了社会历史
5 基于“感性向度”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5.1 基于“感性向度”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5.1.1 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5.1.2 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5.1.3 实现了哲学功能的转变
    5.2 基于“感性向度”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应用价值
        5.2.1 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5.2.2 为中国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5.2.3 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理论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实践观思想发展研究[J]. 袁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7(06)
[2]马克思实践观中“改变世界”概念的价值向度[J]. 李玲.  学术研究. 2015(12)
[3]论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J]. 吴育林,李慧芳.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5)
[4]“感性活动”的三重内涵与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J]. 陆云.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5]马克思实践观的嬗变和自我超越——从《手稿》《神圣家族》到《提纲》的实践观发展轨迹[J]. 席捷,刘明侠,赵华朋.  理论导刊. 2013(01)
[6]当代西方哲学中实践理念的转变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意义[J]. 孟宪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2)
[7]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确立[J]. 赵志浩.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8]海德格尔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与董学文等先生商榷之三[J]. 朱立元.  社会科学. 2010(02)
[9]“合理实践—不合理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层框架及其意义[J]. 刘敬鲁.  学术月刊. 2006(03)
[10]马克思实践观的他者向度及其当代超越性解读[J]. 李荣.  齐鲁学刊. 2006(02)

博士论文
[1]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 董晋骞.吉林大学 2006
[2]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 关锋.华南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D]. 王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6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研究[D]. 吴洁.东南大学 2016
[3]马克思实践观之精神向度—精神富有的哲学解读[D]. 刘洁.浙江师范大学 2014
[4]马克思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 张宇超.大连海事大学 2014
[5]浅析马克思的实践观[D]. 夏璐璐.山西大学 2013
[6]论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现代价值[D]. 张天增.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2013
[7]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及其价值的当代阐释[D]. 马状.东北师范大学 2012
[8]马克思实践观研究[D]. 楚金光.上海师范大学 2011
[9]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D]. 韩小斌.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0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80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