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7-10-12 21:29

  本文关键词: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有机碳氮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氮矿化 累积矿化量 潜在矿化量


【摘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矿化被认为是调节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全球碳氮循环的重要过程,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试验选取云南西双版纳、西藏樟木、湖南长沙、江西泰和、宁夏六盘山和贺兰山、福建武夷山、黑龙江帽儿山、北京东灵山、陕西黄龙山、海南五指山、贵州毕节12个地点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点有机碳氮含量分布及矿化特征,探讨土壤深度对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的影响,进而揭示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矿化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碳氮矿化过程、土壤碳氮循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中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团聚体碳氮含量、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有机氮矿化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有机碳矿化率、潜在矿化率、有机氮矿化率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供试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变化范围为1.21~2.52×10-2 day-1。除帽儿山、五指山和六盘山外,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在不同土层差异不显著。(2)加氮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潜在矿化量相比空白处理增大,除贺兰山外,矿化速率常数相比空白处理减小,表明加氮能够增加有机碳矿化累积量,降低矿化速率常数。(3)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潜在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机碳矿化率和潜在矿化率与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有机碳总量增加,有机碳矿化量也增加,而矿化率下降。矿化速率常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4)土壤硝态氮对有机氮矿化的贡献率小于铵态氮,但是在不同地点间变异较大。土壤有机氮矿化量与全氮极显著相关。有机氮矿化率与全氮基本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氮总量增加,有机氮矿化增加,但是矿化率下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氮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氮矿化 累积矿化量 潜在矿化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8
  • 1.2.1 土壤有机碳12
  • 1.2.2 土壤有机氮12-13
  • 1.2.3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氮13-14
  • 1.2.4 土壤有机碳矿化14-17
  • 1.2.5 土壤有机氮矿化17-18
  • 1.3 小结18-19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9-23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19
  • 2.2 研究内容19-20
  • 2.2.1 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分布特征19
  • 2.2.2 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特征19-20
  • 2.2.3 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与碳氮含量的关系20
  • 2.3 研究方法20-22
  • 2.3.1 样品采集20
  • 2.3.2 测定方法20-21
  • 2.3.3 数据处理21-22
  • 2.4 技术路线22-23
  • 第三章 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分布特征23-31
  • 3.1 土壤团聚体分布23-24
  • 3.2 土壤碳氮分布24-29
  • 3.2.1 土壤总有机碳氮分布24-28
  • 3.2.2 团聚体碳氮含量分布28-29
  • 3.3 小结29-31
  • 第四章 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矿化特征31-39
  • 4.1 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31-34
  • 4.1.1 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分布31-34
  • 4.1.2 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及模拟34
  • 4.2 加氮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34-35
  • 4.3 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35-37
  • 4.4 小结37-39
  • 第五章 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矿化特征与土壤碳氮分布的关系39-42
  • 5.1 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与有机碳分布的关系39-40
  • 5.2 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与全氮分布的关系40-41
  • 5.3 小结41-4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2-44
  • 6.1 结论42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42-44
  • 参考文献44-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2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3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5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6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9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10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5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许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21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21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6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