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盐度胁迫下绿竹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盐度胁迫下绿竹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绿竹 沿海防护林 丛生竹插枝育苗 盐胁迫 响应差异蛋白
【摘要】: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将绿竹等大型丛生竹引种作为沿海防护林树种,极大改善了沿海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其中绿竹为适应性较好的竹种之一,研究其耐盐机制对选育抗盐株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相关研究都是从盐胁迫对绿竹的生理生化水平上进行的,未涉及到竹类耐盐相关的蛋白组学水平,未发现盐胁迫对竹类差异蛋白质组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以福建省漳州市赤山林场沿海沙地防护林引种绿竹为研究材料,通过无性系绿竹材料的获取、叶片蛋白电泳体系的构建、盐胁迫响应蛋白分离并通过质谱技术鉴定,研究响应蛋白的种类与功能,探讨绿竹对盐胁迫的差异蛋白响应机制,进而从分子水平研究绿竹在盐胁迫时蛋白表达的变化,从基因水平为竹类耐盐性鉴定及耐盐性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在无性系绿竹材料获取的研究中,通过8组绿竹正交扦插处理,统计生根率,分析得出适用于绿竹扦插育苗的扦插方案:扦插材料选用带兜部的完整绿竹侧枝,留3-4节,去枝叶,流水浸泡过夜后用500ppmABT生根粉溶液进行激素处理,处理后枝条扦插至沙土泥炭混合基质中。绿竹叶片全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构建研究中,获得适用于绿竹叶片双向电泳体系:蛋白样品采用TCA/丙酮+SDS酚抽提取法获取,在17cm pH3-10 IPG胶条中水化上样采用被动水化24小时,一向IEF时样品胶条采用胶面向上模式聚集,聚焦程序设置为80000Vh,可获得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凝胶图像。对绿竹无性系种苗分别用0.3%和0.5% NaCl处理两周后对叶片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0.3%浓度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测得895、884、841、754、786、738个蛋白点;0.5%浓度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测得980、953、942、762、715、730个蛋白点。0.3%轻度胁迫诱导发现394个盐胁迫响应蛋白点:36个新增蛋白点,7个消减蛋白点,213个上调蛋白点,138个下调蛋白。挑选6个显著差异点进行MALDI-TOF-MS检测,发现与粳稻同源功能蛋白Os02g0598300和假定蛋白TRIUR3_08890为新增表达蛋白,类小米DNA引发酶大亚基、磷酸丙糖异构酶在盐胁迫诱导中表达上调,类小米DNA错配修复蛋白MSH7、tRNA二甲基烯丙基转移酶在盐胁迫诱导中表达下调。0.5%重度胁迫诱导发现338个盐胁迫响应蛋白点:115个新增蛋白点,73个消减蛋白点,93个上调蛋白点,57个下调蛋白。切取9个表达差异较显著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MS检测,发现未知蛋白loc100276336、70kDa热激相关蛋白、argonaute 1B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2、Rubisco大亚基结合蛋白α亚基在盐胁迫响应中表达上调,假定蛋白osi_20531、 ATP合成酶、TIR-NBS-LRR类抗病蛋白在盐胁迫响应中表达下调。本研究发现70 kDa热激相关蛋白和Rubisco大亚基结合蛋白Q亚基在绿竹盐胁迫响应中都高丰度表达,它们在绿竹抗盐机制中承担重要功能。而且在绿竹叶片蛋白内发现TIR-NBS-LRR类抗病蛋白尚属首次。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自斌;周光益;林亲众;;我国丛生竹研究进展与问题探讨[J];热带林业;2007年02期
2 陈柏华;;丛生竹的育苗与栽培[J];湖南林业;2009年09期
3 刘广路;范少辉;苏文会;;丛生竹生长特性及管理技术研究进展[J];竹子研究汇刊;2011年03期
4 黄京华;;丛生竹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1993年01期
5 蓝仕庆,陈芙新;丛生竹高产管理技术要点[J];广西林业;1996年03期
6 董文渊;丛生竹高效育苗技术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年05期
7 欧阳平,杨汉奇;我国丛生竹的培育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云南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8 纪成据;1999年福建遭受极端低温冻害丛生竹调查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谭宏超,周滔;大型丛生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3年01期
10 周早弘,肖良成;丛生竹快速繁育技术[J];江西园艺;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桂香;;丛生竹引种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总结[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桂香;;丛生竹发展在江西[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裕霞;吴琼辉;;广东的丛生竹资源发展对策探讨[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袁金玲;傅懋毅;姜景民;肖贤坦;庄金坤;王品华;;几个丛生竹种杂交育种的研究[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和秋菊;许皓;张燕梅;孙绍芳;黄惠萍;;云南热性丛生竹重要害虫报道[A];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雷霆;易守理;高素萍;;低温胁迫对两种丛生竹SOD,APX,POD活性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刘清江;;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与碳循环探讨——以云南天然分布的黄竹林(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和龙竹林(Dendrocalamus giganteus)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孙鹏;邓远志;;四川竹业区域基地原料林培育技术[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苏福妹;江西丛生竹引种快繁育苗形成产业化[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琴;融入“三农”求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谭宏超;丛生竹丰产栽植法[N];农民日报;2002年
4 云师大竹类研究所;丛生竹育苗方法(一)[N];云南科技报;2001年
5 云师大竹类研究所;丛生竹竹苗的管护[N];云南科技报;2001年
6 梁仰贞;笋用丛生竹丰产栽培措施[N];福建科技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玉华 通讯员 薛学轩 毛宇;以竹代木,节材环保前景好[N];中国建设报;2009年
8 云师大竹类所;丛生竹育苗方法(二)[N];云南科技报;2001年
9 简放鹏;国家级专家莅泸传“竹经”[N];泸州日报;2008年
10 云师大竹类研究所;竹子的栽培[N];云南科技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婷婷;中国重要丛生竹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2 丁鹏;不同盐度胁迫下绿竹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3 张玮;耐寒丛生竹种的筛选与快繁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4 何志国;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正娥;3种丛生竹快速繁殖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叶晶;四种丛生竹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分配格局与积累规律[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7 安鑫;丛生竹及其复合材料的白蚁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彭颖;车筒竹等三个丛生竹种材用性能与育苗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高珊珊;四种大径从生竹秆形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周益权;纸浆用丛生竹林的出笋成竹规律与结构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46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146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