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与推迟拔节水灌溉对宽幅精播冬小麦抗倒伏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免耕与推迟拔节水灌溉对宽幅精播冬小麦抗倒伏特性研究 出处:《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冬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倒伏与高产、稳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倒伏已成为严重制约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茎倒伏是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最普遍发生的倒伏类型,改善冬小麦茎秆质量,增强茎秆抗弯曲能力,有益于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从而实现保证或增加冬小麦产量的目的。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主产区,也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拔节期是冬小麦最重要的灌水时期,推迟拔节水灌溉能显著提高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而增加籽粒产量。免耕秸秆覆盖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蓄水保墒,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但由于免耕土壤具有较高的机械阻力和通透性不良,会造成苗期弱小,容易引发茎倒伏。设置不同的耕作模式和拔节水灌溉时间,探究实现冬小麦抗倒伏与产量综合调优耕作和灌溉方式,以期为华北平原冬小麦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试验于2015-2016年冬小麦生长期,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水分池内进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两种耕作方式:免耕(N)与常规耕作(T),副区为两种拔节水灌溉时间:正常灌溉(I1)和推迟10天灌溉(I2),通过测定关键生育期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鲜质量和茎秆的外径、壁厚、鲜密度、抗折力、弯曲弹性模量、抗弯刚度和抗倒伏指数以及灌浆期茎秆的蠕变特性,深入研究了冬小麦茎秆抗倒伏特性,主要结果如下:免耕耕作模式对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和鲜质量无显著影响,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相比于正常拔节水灌溉对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和鲜质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抽穗期,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处理显著增大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和鲜质量,灌浆期,推迟拔节水灌溉处理显著减小冬小麦株高和鲜质量。常规耕作与正常拔节水灌溉(TI1)耦合相比于其他耦合能显著增大灌浆期冬小麦重心高度和鲜质量,常规耕作与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耦合(TI2)相比于其他耦合能显著减小灌浆期冬小麦重心高度和鲜质量。免耕耕作模式对冬小麦倒数第二节茎秆的外径无显著影响。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相比于正常拔节水灌溉显著减小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倒数第二节茎秆的外径。各生育期常规耕作与正常拔节水灌溉(TI1)耦合取得最大的倒数第二节茎秆的外径。免耕显著增大蜡熟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壁厚,但显著减小蜡熟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鲜密度。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显著增大蜡熟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壁厚,但显著减小灌浆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鲜密度。免耕与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NI2)显著减小灌浆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抗折力和抗弯刚度,显著增大蜡熟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抗折力和抗弯刚度;常规耕作模式下正常拔节水灌溉(TI1)显著增大灌浆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抗折力。常规耕作模式下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TI2)显著减小抽穗期和灌浆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抗折力,显著增大灌浆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弯曲弹性模量,并显著增大灌浆期和蜡熟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抗弯刚度。免耕正常拔节水灌溉(NI1)相比于常规耕作正常拔节水灌溉(TI1)能增大抽穗期和灌浆期茎秆抗倒伏指数,显著减小蜡熟期茎秆抗倒伏指数。免耕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NI2)相比于免耕正常灌溉(NI1)显著增大蜡熟期抗倒伏指数,减小抽穗期和灌浆期抗倒伏指数,相比于常规耕作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TI2)减小灌浆期和蜡熟期抗倒伏指数,且常规耕作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TI2)的抗倒伏指数大于常规耕作正常拔节水灌溉(TI1),因此,常规耕作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TI2)能增大灌浆期和蜡熟期茎秆抗倒伏指数,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结合产量因素,常规耕作与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结合(TI2)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灌浆期和蜡熟期茎秆抗倒伏能力,并获得最高产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抗倒伏节水高产的耕作种植灌溉模式。四元件伯格斯模型能描述冬小麦灌浆期倒数第二节茎秆的蠕变特性,四元件伯格斯模型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式即为试验冬小麦的蠕变本构方程。常规耕作推迟10天拔节水灌溉(TI2)在受恒力作用下蠕变应变小,麦克斯韦体和开尔文体的弹性系数和粘性系数大,延迟时间小,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强,能提高灌浆期茎秆抗倒伏能力。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winter wheat yield and quality in winter wheat ,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 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 Water - saving irrigation ( TI1 ) was postponed for 10 days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丽华;张丽华;姚海坡;贾秀领;;小麦抗逆稳产化控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7年02期
2 赵振春;丁强;;冬小麦免耕宽幅精播旱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7年01期
3 茹振钢;冯素伟;李淦;;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17期
4 叶德练;齐瑞娟;管大海;李建民;张明才;李召虎;;免耕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特征和土壤酶活性对水分调控的响应[J];作物学报;2015年08期
5 韩金玲;杨晴;周印富;王文颇;;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小麦京冬8号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年05期
6 党伟;马超;赵强;冯质会;刘学谦;;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02期
7 徐建文;居辉;梅旭荣;刘勤;杨建莹;;近30年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8 李华英;代兴龙;张宇;王月超;李传兴;贺明荣;;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年03期
9 郎坤;刘泉汝;卞城月;刘馨惠;李全起;;推迟拔节水灌溉对宽幅精播麦田冠层温度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15期
10 卢昆丽;尹燕枰;王振林;李勇;彭佃亮;杨卫兵;崔正勇;杨东清;江文文;;施氮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影响及其抗倒伏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红光;灌溉和雨养条件下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2 陈军胜;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允超;山东省主推小麦品种的抗倒性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小城;收获期小麦茎秆力学特性参数的试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赵多佳;小麦生长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4 丁端锋;调亏灌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机制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孙书洪;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下的非充分灌溉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71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37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