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野生二粒小麦与川农16杂交高世代的加工品质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8 11:20
   野生二粒小麦是普通小麦染色体的供体祖先种之一,具有多种优良的农艺和品质特性,如粒大、抗病、蛋白质含量高、丰富而特异的贮藏蛋白组成、以及较强的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和耐受能力等,是对普通小麦进行改良的重要二级基因源。本文对野生二粒小麦D1和D97与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川农16(CN16)杂交(川农16×野生二粒小麦D1和川农16×野生二粒小麦D97)的20个F11代株系,进行了农艺产量性状考察、加工品质特性分析,并对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品质性状与面包烘烤品质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后代株系农艺产量性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某些优异的农艺性状对普通小麦产量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改良潜力。在20份后代株系中,有90%的株系表现为抗条锈病,有85%的株系抽穗期和扬花期接近母本CN16。CN16与D1和CN16与D97后代株系的株高平均分别为96.37 cm和99.54 cm,均极显著高于(CN16(81.33cm)。千粒重分别为43.26 g和42.65 g,均极显著高于其母本CN16(38.64 g)。每穗小穗数和单株粒重均达到了CN16的水平,且略高于CN16。2.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每穗小穗数与株高及单株粒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和0.496;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47。有效分蘖数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67和0.738。此外,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73;其它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后代株系各农艺性状间相互关系复杂,或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3.加工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D1和D97均能很好地改良普通小麦CN16的加工品质。CN16与D1和CN16与D97的后代株系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22%和12.98%,均显著高于母本CN16(12.21%),且各有55.6%和45.5%的株系蛋白质达到了国家优质中强筋及以上标准的水平。沉降值平均值分别为43.94ml和45.30 ml,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本CN16 (35.86 ml),并各有高达88.9%和90.1%的株系沉降值达到了优质中强筋及以上水平。湿面筋含量均值分别为29.69%和29.43%,均极显著高于母本CN16(24.32%),且各有77.8%和81.8%的株系湿面筋含量达到了优质中强筋及以上水平。D1后代株系稳定时间平均值为2.90 min,虽未与母本CN16 (2.16 min)达显著差异,但也有55.6%的株系稳定时间达中筋和中强筋小麦水平,如株系184-1长达6.70 min:而D97后代株系稳定时间平均为3.24 mmin,显著高于CN16 (2.16 min),有54.5%的株系稳定时间达中筋和中强筋小麦水平,如株系7-209的稳定时间长达7.28 min。4.通过基因型(G)、环境(E)及它们间的互作(G×E)分析发现,除面粉吸水率外,后代株系的绝大多数加工品质参数均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双重控制,其中蛋白质含量受环境的影响比基因型更大,而其它参数则受基因型的影响比环境的影响更大。分别对温江和崇州2个环境下,7个主要品质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湿面筋含量与沉降值、稳定时间、粉质评价值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环境下略有差异,在温江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而在崇州相关性不显著;其它品质参数间的相关性在温江和崇州2个环境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均呈现容重与各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其它参数两两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趋势,只是各参数间相关系数的大小存在一些差异,表明后代株系的绝大多数品质参数间具有较稳定的相关性,环境可能会影响参数间相关系数值的大小,但对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影响不大。5.品质性状与面包烘烤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面包体积和面包最终评分除与沉降值和容重间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它各主要品质参数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面包的烘烤品质是由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稳定时间等多个品质参数共同决定的,其中,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对面包的烘烤品质影响最大。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S213.21;S51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质
        1.1.1 小麦品质的概念
        1.1.2 小麦品质的分类
    1.2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研究概况
        1.2.1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成
        1.2.2 小麦蛋白质含量与小麦品质
        1.2.3 小麦加工品质评价指标
    1.3 野生二粒小麦及其优异性状
    1.4 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
    1.5 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田间实验设计及农艺性状调查
        2.2.2 植株抗条锈病的鉴定
        2.2.3 加工品质参数测定方法
        2.2.4 面包的烘烤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分析
        3.1.1 后代株系农艺性状表现
        3.1.2 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
    3.2 品质性状分析
11代株系各品质性状表现'>        3.2.1 F11代株系各品质性状表现
        3.2.2 主要品质性状分级
    3.3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3.1 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3.3.2 几个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 小麦品质性状与面包加工品质的关系
4 讨论
    4.1 农艺性状与产量
    4.2 野生二粒小麦对普通小麦加工品质改良的潜力
    4.3 环境对各品质参数的影响
    4.4 品质参数问的相关性
    4.5 面包质量与品质指标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附表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宪泽;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改良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2 李金良;赵俊锋;贾清显;蒋文禄;;南阳地区小麦加工品质利用研究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1987年03期

3 王中琪,张国平,郭方其,陈锡臣;浙江省主要小麦品种加工品质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4 茜大彬,张贵民,张松树;肥水条件对小麦加工品质效应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89年01期

5 尹成华,陈云娥;施肥和灌溉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89年Z1期

6 杨紫兑;陈宜;;不同投叶量对加工品质与工效影响的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1989年02期

7 张彩英;李宗智;;冬小麦若干加工品质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8 王立秋;;小麦加工品质遗传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9 褚洪强;张玉荣;周显青;伦利芳;马记红;;糙米加工品质评价指标及检测技术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年04期

10 孙希生,丛佩华,聂继云;我国果蔬及其加工品质量标准化[J];保鲜与加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志英;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表达量及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平平;贮藏蛋白组份对小麦面团特性与食品加工品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毛翔;创制重组自交系和回交导入系研究超表达的1Ax1和1Dx5亚基对小麦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李引;Puroindoline及其与1Ax1组合对小麦籽粒硬度和食品加工品质参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金慧;小麦加工品质性状全基因组连锁与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付蕾;抗性淀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高红云;白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赵秀兰;春小麦品质性状形成动态及氮磷水平和气象要素对加工品质的效应[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9 姜鸿明;小麦谷蛋白聚合体与加工品质性状的关系及其对氮肥和环境的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10 常旭虹;小麦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环境效应与养分高效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继良;野生二粒小麦与川农16杂交高世代的加工品质特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曹永立;播期对四川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3 王琰;高分子量谷蛋白Dy10-m328SF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的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4 方雅洁;水稻种质资源外观和加工品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5 刘广晓;HMW-GS缺失对宁麦9号加工品质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D];扬州大学;2016年

6 刘佟佟;小麦面筋强度和馒头加工品质的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7 徐红宇;基于SPC的汽车发动机加工品质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8 李青常;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9 乔媛媛;生态环境对西南麦区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10 刘炜;冬小麦品种磨粉特性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关系[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0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60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4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