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09 03:43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春玉米主产区,辽北地区地处东北南部的松辽平原,这一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是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为了探究耕作栽培措施对该地区玉米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连续三年(20172019年)在辽宁铁岭县开展田间玉米栽培模式大区对比试验,玉米品种选用“先玉335”和“郑单958”,设置不施肥旋耕等行距(T1)、一次性施肥旋耕等行距(T2)、秸秆还田+氮肥分期翻耕等行距(T3)和有机肥+氮肥分期翻耕大小垄栽培(T4)四个栽培模式,种植密度分别为67500、52500、67500、82500株/hm2,研究了栽培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究施肥方式、肥料种类、耕作栽培措施等对玉米产量形成的综合效应,为促进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T1、T2模式相比,T3、T4模式显著降低了15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T1、T2模式0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大于T3、T4模式。不同栽培模式间吐丝期土壤含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相近,整体上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变大的趋...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试验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在辽宁省铁岭县沈阳农业大学张庄实验站(127°27′E、41°59′N,海拔75 m)进行。该试验区常年玉米连作,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约为2700 h,无霜期146 d。1996~2016年的生长季平均降水量为569.94 mm,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生长季降雨量分别为333.80 mm、349.60 mm和788.70 mm,2017年和2018年均为干旱年份,2019年为沣水年份。三年生长季日平均气温相近,分别为21.97°C、21.95°C和21.57°C。2017~2019年试验期间降雨量及日均温度见图2-1。供试土壤基础值见表2-1。2.2 试验设计
由图3-1可知,2018年和2019年间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紧实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T1、T2模式在15 cm土层深度处的紧实度显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别是1215.36 kpa和1710.92 kpa。而T3、T4模式在30 cm土层深度处的紧实度显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别是1413.21 kpa和1912.00 kpa。T1、T2模式0~3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紧实度要高于T3、T4模式,而30~40 cm土层深度中则是T3、T4模式高于T1、T2模式。3.2.2 土壤含水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三省农田化肥氮地下淋溶污染等级评估[J]. 孙铖,周华真,陈磊,沈珍瑶,王洪媛,刘宏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5)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 隋鹏祥,张文可,梅楠,田平,王英俨,孙悦,孟广鑫,苏业涵,齐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4)
[3]膜下滴灌氮肥分期追施量对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 张鹏飞,张翼飞,王玉凤,张文超,陈天宇,庞晨,吴琼,王怀鹏,武鹏,尹雪巍,杨丽,唐春双,杨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4]秸秆还田模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文可,苏思慧,隋鹏祥,田平,梅楠,王沣,王美佳,张姣,齐华. 生态学杂志. 2018(08)
[5]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J]. 裴晓明,周雪燕.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2)
[6]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姚婷,王铁成.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3)
[7]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响[J]. 安俊朋,李从锋,齐华,隋鹏祥,张文可,田平,有德宝,梅楠,邢静. 作物学报. 2018(05)
[8]覆膜对玉米根系分布特性的影响[J]. 马金平,王福星,张岱,王双喜. 农业与技术. 2018(04)
[9]基于玉米-大豆轮作的不同施肥体系对大豆开花后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J]. 李蕊,杨越,李彦生,金剑,张兴义,王光华,刘晓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1)
[10]氮肥分次施用比例对春玉米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J]. 李二珍,靳存旺,闫洪,刘娟,王婧.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5)
博士论文
[1]综合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根调节机制研究[D]. 朴琳.华中农业大学 2016
[2]玉米根系生长及氮对吐丝后碳同化物/养分累积与分配的影响[D]. 宁鹏.中国农业大学 2016
[3]密度和有机肥提高覆膜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基础[D]. 王小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4]协调玉米高产与氮高效转运的机制[D]. 陈延玲.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玉米根系吸水调控机制[D]. 刘小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硕士论文
[1]栽培模式对黑龙江玉米光合生理、茎秆理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李文龙.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 吕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3]秸秆还田及施肥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D]. 王美佳.沈阳农业大学 2019
[4]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差和效率差的贡献及其调控机制[D]. 杨哲.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5]密度与施氮量对秋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影响[D]. 张萌.华中农业大学 2017
[6]玉米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动态变化[D]. 马琳.东北农业大学 2015
[7]不同耕作方式对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研究[D]. 王静.河南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65905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试验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在辽宁省铁岭县沈阳农业大学张庄实验站(127°27′E、41°59′N,海拔75 m)进行。该试验区常年玉米连作,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约为2700 h,无霜期146 d。1996~2016年的生长季平均降水量为569.94 mm,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生长季降雨量分别为333.80 mm、349.60 mm和788.70 mm,2017年和2018年均为干旱年份,2019年为沣水年份。三年生长季日平均气温相近,分别为21.97°C、21.95°C和21.57°C。2017~2019年试验期间降雨量及日均温度见图2-1。供试土壤基础值见表2-1。2.2 试验设计
由图3-1可知,2018年和2019年间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紧实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T1、T2模式在15 cm土层深度处的紧实度显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别是1215.36 kpa和1710.92 kpa。而T3、T4模式在30 cm土层深度处的紧实度显著增加,2018年和2019年平均值分别是1413.21 kpa和1912.00 kpa。T1、T2模式0~3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紧实度要高于T3、T4模式,而30~40 cm土层深度中则是T3、T4模式高于T1、T2模式。3.2.2 土壤含水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三省农田化肥氮地下淋溶污染等级评估[J]. 孙铖,周华真,陈磊,沈珍瑶,王洪媛,刘宏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5)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 隋鹏祥,张文可,梅楠,田平,王英俨,孙悦,孟广鑫,苏业涵,齐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4)
[3]膜下滴灌氮肥分期追施量对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 张鹏飞,张翼飞,王玉凤,张文超,陈天宇,庞晨,吴琼,王怀鹏,武鹏,尹雪巍,杨丽,唐春双,杨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4]秸秆还田模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文可,苏思慧,隋鹏祥,田平,梅楠,王沣,王美佳,张姣,齐华. 生态学杂志. 2018(08)
[5]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J]. 裴晓明,周雪燕.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2)
[6]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姚婷,王铁成.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3)
[7]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响[J]. 安俊朋,李从锋,齐华,隋鹏祥,张文可,田平,有德宝,梅楠,邢静. 作物学报. 2018(05)
[8]覆膜对玉米根系分布特性的影响[J]. 马金平,王福星,张岱,王双喜. 农业与技术. 2018(04)
[9]基于玉米-大豆轮作的不同施肥体系对大豆开花后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J]. 李蕊,杨越,李彦生,金剑,张兴义,王光华,刘晓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1)
[10]氮肥分次施用比例对春玉米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J]. 李二珍,靳存旺,闫洪,刘娟,王婧.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5)
博士论文
[1]综合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根调节机制研究[D]. 朴琳.华中农业大学 2016
[2]玉米根系生长及氮对吐丝后碳同化物/养分累积与分配的影响[D]. 宁鹏.中国农业大学 2016
[3]密度和有机肥提高覆膜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基础[D]. 王小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4]协调玉米高产与氮高效转运的机制[D]. 陈延玲.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玉米根系吸水调控机制[D]. 刘小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硕士论文
[1]栽培模式对黑龙江玉米光合生理、茎秆理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李文龙.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 吕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3]秸秆还田及施肥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D]. 王美佳.沈阳农业大学 2019
[4]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差和效率差的贡献及其调控机制[D]. 杨哲.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5]密度与施氮量对秋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影响[D]. 张萌.华中农业大学 2017
[6]玉米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动态变化[D]. 马琳.东北农业大学 2015
[7]不同耕作方式对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研究[D]. 王静.河南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65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6590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