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药组方的筛选及颗粒剂的研制

发布时间:2017-04-28 14:10

  本文关键词: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药组方的筛选及颗粒剂的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类禽类疾病,主要侵害家禽或野禽的接触性疾病,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该病自然潜伏期一般2-9d,常呈现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治疗禽霍乱主要以西药为主,虽然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西药对家禽脏器有毒副作用,并且存在抗生素体内残留问题。而天然中药既避免了对动物本身造成伤害,又不会造成药物残留。本实验从20味中药中筛选出几味抗菌活性较强的中药,并进行联合抑菌实验,筛选出有相加和协同作用的中药组方评价其急性毒性和抗感染效果,并研制颗粒剂。主要内容结果如下:1.20味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采用超声波、乙醇回流、水浴加热等方法对20味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将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出中药有效成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通过棋盘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艾叶、黄连、黄柏、秦皮、地榆、虎杖6种中药提取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为7.8mg/mL;赤芍、何首乌、茵陈、射干、甘草、蒲公英、白鲜皮7种中药提取物的MIC值范围在15.6-31.25mg/mL;金银花、柴胡、板蓝根、夏枯草、穿心莲、知母、苦参7种中药提取物的MIC值大于等于62.5mg/mL。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连与艾叶、黄柏与艾叶、秦皮与艾叶、虎杖与艾叶的联合抑菌指数(Fractiona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 (FICI)≤0.5,黄柏与虎杖、秦皮与虎杖、黄连与虎杖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2;秦皮与黄柏、地榆与黄柏的联合抑菌指数(FlCI)≥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黄连、黄柏、地榆、艾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黄连与艾叶、黄柏与艾叶、地榆与艾叶为相加或协同作用;地榆和黄柏为拮抗作用。最终筛选出黄连、黄柏和艾叶三味中药进行组方。2.组方颗粒剂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对中药组方筛选出来的三味中药黄连、黄柏和艾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浸膏得率、MIC和MBC作为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的方差分析选出三味中药的最佳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为:黄连70%乙醇,料液比1:12,提取次数2次,每次1小时;黄柏70%乙醇,料液比1:7,提取次数3次,每次80min;艾叶50%乙醇,温度70℃,提取时间2小时每次,料液比1:30。3.中药组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及其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疗效观察:根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中药组方提取物进行大鼠急性毒性试验,大鼠无任何反应无死亡,即LD505000mg/kg。同时用小鼠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造模,以中药组方提取物对造模的小鼠进行高、中、低剂量组的抗感染实验,小鼠按体重每l0g给药O.1ml。高剂量组存活率为80%;中剂量组存活率为80%;低剂量组存活率为50%;对照组存活率20%。结论:中药组方无毒;高、中剂量组对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小鼠有一定抗感染活性,为中药组方制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4.组方颗粒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组方颗粒剂的辅料:a—-乳糖、可溶性淀粉和糊精按照不同比例进行筛选,通过重复性实验和颗粒剂常规检查建立其质量评价标准,并用高压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小檗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药组方药液与辅料最佳配比为1:5,色谱条件乙腈-磷酸二氢钾溶液(30:70,v/v);柱温30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1;测波长为265nm;进样量为20μL,1g组方颗粒剂中小檗碱含量约为18.67ug。结论:按照正交试验筛选辅料的颗粒剂大小均匀、含水量、溶化性均符合药典要求,其质量标准在规定范围内。
【关键词】:多杀性巴氏杆菌 正交试验 颗粒剂 急性毒性试验 疗效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3.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13-19
  • 1 文献综述13-17
  • 1.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研究概况13-16
  • 1.1.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13
  • 1.1.2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13-14
  • 1.1.3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发病机理14
  • 1.1.4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4-15
  • 1.1.5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危害15-16
  • 1.2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16
  • 1.2.1 西药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概况16
  • 1.2.2 中药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概况16
  • 1.3 中药颗粒剂的概述16-17
  •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7-18
  • 3 论文设计思路18-19
  • 第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19-27
  • 1 材料与方法19-23
  • 1.1 材料19-20
  • 1.1.1 菌种与培养基19
  • 1.1.2 主要仪器设备19-20
  • 1.1.3 中药材20
  • 1.2 方法20-23
  • 1.2.1 中药提取物制备20-22
  • 1.2.2 药液制备22
  • 1.2.3 细菌菌液制备22
  • 1.2.4 各中药有效成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MIC、MBC的测定22-23
  • 1.2.5 联合抑菌实验23
  • 1.2.6 联合抑菌效果评价23
  • 2 结果与分析23-26
  • 2.1 20 种中药提取物抗菌活性研免23-24
  • 2.2 中药提取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联合抑菌活性24-26
  • 3. 讨论26-27
  • 第三章 组方提取物中三味中药最佳提取工艺研究27-39
  • 1 材料与方法27-31
  • 1.1 材料27-28
  • 1.1.1 药材27
  • 1.1.2 实验菌种27
  • 1.1.3 试剂、器材27-28
  • 1.2 方法28-31
  • 1.2.1 三味中药薄层鉴定28-29
  • 1.2.2 黄连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筛选29
  • 1.2.3 黄柏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筛选29-30
  • 1.2.4 艾叶有效部位最佳提取工艺筛选30
  • 1.2.5 黄连、黄柏、艾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药敏实验30-31
  • 2 结果与分析31-37
  • 2.1 三味中药的薄层鉴定31-32
  • 2.1.1 黄连的薄层鉴定31
  • 2.1.2 黄柏的薄层鉴定31
  • 2.1.3 艾叶的薄层鉴定31-32
  • 2.2 黄连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选32-33
  • 2.3 黄柏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选33-35
  • 2.4 艾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选35-36
  • 2.5 最优组合验证36-37
  • 3 讨论37-39
  • 第四章 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药组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和抗感染活性研究39-44
  • 1 材料与方法39-41
  • 1.1 实验动物与药品39
  • 1.2 实验方法39-41
  • 1.2.1 组方比例的研究39-40
  • 1.2.2 药敏实验40
  • 1.2.3 急性毒性实验40-41
  • 1.2.4 抗感染实验41
  • 2 结果与分析41-43
  • 2.1 药敏实验41-42
  • 2.2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42
  • 2.3 抗感染活性42-43
  • 3 讨论43-44
  • 第五章 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药组方颗粒剂的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44-55
  • 1 材料与方法44-48
  • 1.1 材料44-45
  • 1.1.1 实验药品44
  • 1.1.2 实验仪器44-45
  • 1.2 方法45-48
  • 1.2.1 药液制备45
  • 1.2.2 正交实验筛选颗粒剂最佳辅料比45-46
  • 1.2.3 总辅料量与药液比例研究46
  • 1.2.4 组方颗粒剂的制备46
  • 1.2.5 组方颗粒剂的评价标准46-47
  • 1.2.6 重复性实验47
  • 1.2.7 颗粒剂的常规检查47
  • 1.2.8 颗粒剂中小檗碱含量测定47-48
  • 2 结果与分析48-53
  • 2.1 总辅料量与药液比例研究48
  • 2.2 正交实验筛选颗粒剂辅料配比及重复性实验48-49
  • 2.3 颗粒剂的常规检查49-50
  • 2.3.1 粒度检查49-50
  • 2.3.2 含水量检查50
  • 2.4 颗粒剂中的小檗碱含量鉴定50-53
  • 2.4.1 方法专属性研究50-51
  • 2.4.2 线性关系的研究51-52
  • 2.4.3 精密度试验研究52
  • 2.4.4 稳定性试验52
  • 2.4.5 样品含量测52-53
  • 3 讨论53-55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55-57
  • 1 结论55-56
  • 2 创新56-57
  • 参考文献57-63
  • 致谢63-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用中药组方[J];畜禽业;2001年09期

2 刘省花,孔祥美;中药组方治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J];贵州畜牧兽医;2004年04期

3 冯善祥;;中药组方对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效果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2010年09期

4 张法仁;曾忠良;;均匀设计在中药组方中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0年09期

5 覃英克;郭庆;肖纯刚;吉庆发;付志朝;王鲁;;8个中药组方抗炎活性的筛选[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年11期

6 东彦新;李景峰;胡宗福;;中药组方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效果[J];中国家禽;2014年01期

7 曹谦;中药组方治愈骡继发性化脓性副鼻窦炎[J];中兽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8 温彬;;不同中药组方对大口鲶消化功能的影响[J];河南水产;2009年02期

9 徐静;葛铭;于文会;刁彩霞;;不同中药组方对白鼠消化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年12期

10 王俊东,李淑琴,申瑞玲,王建琳;四个中药组方对肉仔鸡某些性能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严少卫;中药组方研究引入模糊数学量化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中心小学 孟祥杰;考核评价,不妨学学中药组方[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陈国华;谈谈中药组方的多与少[N];民族医药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康帅;中药组方“乌黄虎”合剂的研制及其毒理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曲径;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药组方的筛选及颗粒剂的研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建;不同中药组方乌发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徐静;促进犬消化机能的中药组方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药组方的筛选及颗粒剂的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32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2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