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基因盒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基因盒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抗菌药物在医学临床、养殖业等领域大量使用,使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多重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大肠杆菌作为肠道重要的栖居菌之一,承受着不同药物的诱导和选择压力,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性十分严重,使其也成为耐药基因储库和交换的重要场所。本次研究从不同地区采集食品动物(猪,牛,鸡)、宠物犬、大熊猫粪样以及大熊猫生活环境样本中分离、纯化和鉴定出588株大肠杆菌。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纸片法及结果判断标准,对所有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检测其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显示,588株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耐药率在7.48-80.44%),其中对氨苄西林、四环素、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呈很高耐药性(耐药率超过70%),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则呈较低耐药性(耐药率低于14%)。93.5%的菌株呈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主要为5-11耐。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性比较发现,宠物犬源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极显著高于其他源菌株(P0.01);食品动物源菌株对氟苯尼考,链霉素,诺氟沙星,四环素、头孢曲松和氨曲南药物耐药率高于其他来源菌株,尤其对氟苯尼考,头孢曲松,氨曲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与其他源菌株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大熊猫粪源和环境源菌株对多数药物呈较低水平耐药(耐药率低于20.7%)。从588株大肠杆菌中随机选取320株,通过PCR法扩增其整合酶1型、2型和3型基因。结果显示,食品动物源菌株1类整合子检出率最高为69.70%(138株/198株),其中,猪源、鸡源和牛源分别为76.92%、71.79%和58.18%;犬源检出率为64.10%;大熊猫源和环境源检出率分别为50.75%和31.25%。2类整合子检测发现,2株猪源菌和2株鸡源菌同时检测出1型整合子和2型整合子;未检测出3类整合子。随机抽取145株1类整合子阳性菌,对其基因盒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食品动物源、犬源、大熊猫粪源及环境源菌株基因盒检出率分别为91.36%、88.0%、58.82%和80.0%,检出的基因盒共有7种,基因盒基因排列分别为dfrA27、dfrA17、aadA2, dfrA1-orfC, dfrA27-aadA2, aacA4-aadA1-catB2和dfrA12-orfF-aadA2。对4株2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基因盒可变区检测发现,有2种不同类型的基因盒,分别为dfrA1-sat2-aadA1(1株)和dfrA1-sat2(3株)。本次对食品动物源、犬源、大熊猫粪源和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基因盒研究发现,不同源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耐药性与菌株来源有关,其中犬源菌株耐药性最严重,其次是食品动物源,大熊猫粪源及其生活环境源菌株耐药性较低,耐药菌株呈多重耐药性:耐药菌株中广泛携带1类整合子,整合子-基因盒分子特征以介导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甲氧苄啶类耐药的aadA和dfrA基因类型为主;菌株的耐药表型与其所携带的基因盒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大肠杆菌 不同源 耐药性 整合子-基因盒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缩略词表8-13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13-26
- 1 研究背景13-25
- 1.1 大肠杆菌概述13-14
- 1.2 不同源大肠杆菌耐药现状14-16
- 1.2.1 宠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现状14
- 1.2.2 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现状14-15
- 1.2.3 野生动物源及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现状15-16
- 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16-18
- 1.3.1 酶对抗生素的修饰和水解17
- 1.3.2 抗生素作用靶点改变17
- 1.3.3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17
- 1.3.4 细菌药物外排系统17-18
- 1.3.5 耐药基因的转移机制18
- 1.4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18-25
- 1.4.1 整合子结构及分类19-20
- 1.4.2 整合子的分布20-21
- 1.4.3 基因盒结构和功能21-23
- 1.4.4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与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23-25
- 1.4.5 整合子的检测方法25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25-26
- 第二章 不同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26-38
- 1 材料与方法26-30
- 1.1 材料26-27
- 1.1.1 样品及来源26
- 1.1.2 标准菌株26
- 1.1.3 抗菌药物药敏纸片26
- 1.1.4 培养基26-27
- 1.1.5 细菌生化鉴定管27
- 1.1.6 其他试剂27
- 1.1.7 主要仪器与设备27
- 1.2 方法27-30
- 1.2.1 样品采集27
- 1.2.2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保存27-28
- 1.2.3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28-30
- 2 结果与分析30-35
- 2.1 大肠杆菌分离和鉴定30
- 2.2 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30-31
- 2.3 不同源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比较31-33
- 2.4 588株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性33-35
- 3 讨论35-38
- 3.1 不同源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35-36
- 3.2 规范使用抗生素,降低抗生素耐药性36-38
- 第三章 不同源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检测38-55
- 1 材料和方法38-41
- 1.1 材料38-39
- 1.1.1 菌株38
- 1.1.2 试剂38-39
- 1.1.3 主要设备及仪器39
- 1.2 方法39-41
- 1.2.1 PCR检测1、2、3型整合酶基因39-40
- 1.2.2 基因盒的检测及鉴定40-41
- 2 结果与分析41-50
- 2.1 不同源大肠杆菌菌株整合子的检测结果及分析41-43
- 2.1.1 PCR扩增不同类型整合子的检测结果41-42
- 2.1.2 不同源大肠杆菌1、2类整合子检出情况及分布42-43
- 2.2 不同源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流行特征43-47
- 2.2.1 不同源大肠杆菌1类整合子-基因盒可变区PCR扩增及测序43-46
- 2.2.2 不同源大肠杆菌2类整合子-基因盒PCR扩增及测序结果46-47
- 2.3 整合子基因盒与耐药表型的关系47-50
- 3 讨论50-55
- 3.1 不同源大肠杆菌菌株整合子流行情况51-52
- 3.2 不同源大肠杆菌菌株整合子-基因盒的检测52-53
- 3.3 整合子-基因盒与细菌耐性之间的关系53-55
- 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55-57
- 1 结论55-56
- 2 创新56-57
- 参考文献57-65
- 致谢65-6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莉;徐元宏;储洁;黄颖;林祥宏;;临床分离的变形杆菌中整合子分型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5期
2 魏取好;蒋晓飞;吕元;;细菌整合子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年01期
3 蔡俊源;杨荣兴;;沙门菌质粒DNA上整合子的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年08期
4 李彦媚;赵喜红;徐泽智;徐振波;;新型细菌耐药元件——整合子系统[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年01期
5 付建荣;张艳红;刘金伟;阎俊;刘静;;整合子与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8期
6 朱玉莹;易勇;杨犀;律娜;李晶;朱宝利;胡永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型整合子新结构的发现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J];微生物学报;2013年09期
7 胡敏;赵克斌;杨泽华;武建才;;高温促进含第1类整合子宿主菌的重组效率[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年10期
8 赵春燕;李凡;;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3期
9 陆思静,刘又宁,管希周,王睿;细菌整合子系统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03期
10 张婷;石磊;;细菌演化的天然工具——超级整合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周铁丽;刘庆中;李向阳;;细菌的整合子及其介导的耐药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冯银;陈体;伍勇;;整合子介导细菌耐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陈丹华;张如霖;丁星;李莉;;整合子耐药机制的动态监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童卫杭;王睿;;整合子介导细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凌华志;李涛;徐元宏;曹红霞;;假单胞菌属细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其可转移耐药性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李涛;;革兰阴性杆菌中Ⅱ类整合子的分布、结构分析及分子定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7 杨仁国;吕晓菊;;整合子系统与细菌多重耐药研究进展[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肖晓光;孙国华;李岩;;整合子系统在非发酵菌属细菌中分布特点[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王杰;;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含金属酶整合子结构分析[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国忠;汪一萍;安敏飞;应建飞;俞燕红;周成杰;贺明阳;;鲍氏不动杆菌新形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研究[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艳;整合子相关的细菌多重耐药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潘劲草;志贺菌流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的特征及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朱静媛;志贺菌属细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邓笑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5 程曦;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与金属酶、整合子的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孙光明;整合子介导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机制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7 魏取好;细菌整合子捕获与表达耐药性基因盒调控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夏蕊蕊;山东省济南市区废水环境中整合子细菌筛选及耐药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咏梅;肠出血性及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杨维青;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分布及其在生物被膜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岐;Intl-ISCR1-qnrB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2 乔霞;整合子在表皮葡萄球菌中的分布及苦参碱对Ⅰ类整合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3 欧阳润泽;水环境细菌Ⅰ型整合子整合酶基因与基因盒阵列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348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4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