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成年枇杷叶柄及叶脉培养中防止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8 11:11

  本文关键词:成年枇杷叶柄及叶脉培养中防止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十年生‘大五星’枇杷树的幼嫩叶片为试材,对叶柄及叶脉离体培养中褐化控制、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外植体表面灭菌方法、叶龄选择、叶柄及叶脉部位选择、叶片4℃低温处理、MS培养基(大量元素)浓度、抗褐化物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暗培养、低温培养、转瓶以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植体表面灭菌以75%酒精消毒时间为10s、0.1%升汞消毒时间为8min时,灭菌效果最好。此时叶柄及叶脉污染率和褐化率均较低,分别为14.44%和8.89%,而叶柄及叶脉成活率、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均为76.67%。2.叶龄及部位选择:中度成熟(10d)叶片的叶柄为最理想的材料,成活率、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分别为55.56%、53.33%,且诱导的愈伤组织结构较紧密,淡绿色,生理状态较好。3.最佳抗褐化处理:以在1/8MS培养基,PVP1.5mg/L,接种前不经过4℃低温处理的组合下,褐化率最低,为11.11%,存活率和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分别为80.00%、77.78%。4.枇杷叶柄及叶脉初代培养的最佳配方为:MS+6-BA 1.0mg/L+2,4-D 1.5 mg/L+ NAA0.4mg/L,在此配方中叶柄及叶脉褐化率较低,为17.78%,存活率和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均为72.22%。5.外植体最佳的培养条件及转瓶时间为:外植体接种后在20℃温度下培养,暗培养两周,5d转瓶一次,其褐化率最低,存活率和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5.74%、75.82%、69.93%。6.愈伤组织最佳的继代培养配方为:MS(1/2N)+TDZ1.0 mg/L+NAA 0.3 mg/L+ AgNO3 0.2mg/L,在此培养基中愈伤组织颗粒大小居中,表面局部突起最多,结构较致密,深绿色,表面有少量白色颗粒,无褐化。
【关键词】:枇杷 叶脉及叶柄 褐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6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缩略词7-10
  • 前言10
  • 1 文献综述10-17
  • 1.1 枇杷组织培养研究概况10
  • 1.2 枇杷叶片、叶柄及叶脉组织培养概况10-11
  • 1.3 叶片离体再生的研究概况11
  • 1.3.1 基本培养基11
  • 1.3.2 生长调节剂11
  • 1.4 组织培养中的褐化问题及防治措施11-17
  • 1.4.1 褐化现象及机理11-12
  • 1.4.1.1 褐化现象11-12
  • 1.4.1.2 褐化机理12
  • 1.4.2 影响褐化的因素12-15
  • 1.4.2.1 基因型12-13
  • 1.4.2.2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13-14
  • 1.4.2.3 培养基14
  • 1.4.2.4 培养条件14-15
  • 1.4.2.5 防褐剂15
  • 1.4.3 防止褐化的措施15-17
  • 1.4.3.1 母株及外植体预处理15
  • 1.4.3.2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15-16
  • 1.4.3.3 培养基中加入防褐化物质16-17
  • 1.4.3.4 连续转移外植体17
  •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7
  • 3 材料与方法17-25
  • 3.1 供试材料17-18
  • 3.2 方法18-25
  • 3.2.1 外植体表面灭菌处理18
  • 3.2.2 接种18
  • 3.2.3 酒精和升汞组合最佳灭菌时间的筛选18-19
  • 3.2.4 叶片成熟度及叶柄、叶脉部位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19-20
  • 3.2.5 褐化防止20-21
  • 3.2.6 生长调节剂及浓度组合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21-23
  • 3.2.7 接种后的培养温度、暗培养时间及转瓶时间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23-24
  • 3.2.8 叶柄及叶脉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24-25
  • 3.3 培养条件25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25
  • 4 结果与分析25-34
  • 4.1 酒精和升汞组合最佳灭菌时间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25-27
  • 4.2 叶片成熟度及叶柄、叶脉不同部位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27-28
  • 4.3 不同的防褐化条件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28-30
  • 4.4 生长调节剂及浓度组合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30-31
  • 4.5 接种后的培养温度、暗培养时间及转瓶时间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31-32
  • 4.6 MS培养基中NH_4~+的浓度、TDZ、NAA及AgNO_3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32-34
  • 5 讨论34-36
  • 5.1 酒精和升汞组合最佳灭菌时间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34
  • 5.2 叶片成熟度及叶柄、叶脉不同部位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34-35
  • 5.3 不同的防褐化条件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35
  • 5.4 生长调节剂及浓度组合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35
  • 5.5 接种后的培养温度、暗培养时间及转瓶时间对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35-36
  • 5.6 MS培养基中NH_4~+的浓度、TDZ、NAA及AgNO_3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36
  • 6 下一步工作建议36-38
  • 参考文献38-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友;冯慧敏;;海南野生蕉吸芽组培防褐化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2年06期

2 李新凤;巩振辉;孙冬青;王军娥;;不同品种牡丹几个生理参数的比较及其与组培中褐化的关系[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3 牛佳佳;吴静;贺丹;何松林;;牡丹离体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1期

4 赵惠;周雪娟;穆雷;谢俊;韦双双;夏幽泉;吴繁花;阮云泽;汤华;;香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中褐化抑制剂的筛选[J];热带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5 陈贝贝;汪安乐;蒋明;李温平;王秀芝;;黄精叶钩吻组培中褐化控制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王宝宁;张显;宋军阳;;秦岭野生春兰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控制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05期

7 周丽艳;郭振清;秦子禹;苏孟立;;白玉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王瑶;岳桦;;芍药组培中抗外植体褐化相关问题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9 冯大领;李云;孙振元;孟祥书;;引进爬山虎组织培养中的褐化及其控制[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10 刘辉;卢翠华;邸宏;石瑛;张丽莉;赵欣;;甘露醇预处理对马铃薯花药愈伤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继伟;成年枇杷叶柄及叶脉培养中防止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新凤;牡丹胚离体植株再生及组培中褐化问题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树丽;中华红叶杨无菌繁殖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翠娥;春剑花梗离体培养中褐化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5 王瑶;两种芍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褐化抑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施琴;春剑花梗离体培养褐化防止技术及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婧;山核桃外植体诱导培养及褐化机理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8 赵伶俐;蝴蝶兰组培外植体褐化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成年枇杷叶柄及叶脉培养中防止褐化及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51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b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