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1RS.1BL易位对小麦品质特性及地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QTL定位

发布时间:2017-05-09 10:04

  本文关键词:1RS.1BL易位对小麦品质特性及地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QTL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探索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生态地域的稳定性,创制了由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小麦品种川农17和非1RS.1BL易位的小麦品种绵阳11杂交的重组自交系(RIL)。将该RIL群体同时种植于四川和河南两个不同的生态区。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1RS.1BL易位染色体的鉴定;同时分析了该重组自交系种植于四川和河南两个不同生态区时,1RS.1BL易位对小麦降落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的影响;此外,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该小麦RIL群体的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分析法,对小麦品质指标中的SDS沉淀值、降落值、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进行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该RIL群体176个株系中检测出53个含有1RS/1BL易位染色体的株系,1RS.1BL易位株系占的比例为30.11%。2.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存在对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均有显著的负效应,在北方麦区的负效应比南方麦区更大,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2.降落值在不同的小麦生态区对1RS.1BL的存在显示了不同的反应,导致RIL群体中不同株系的品质特性在不同小麦生态区之间的稳定性降低。降落值在南方麦区的表现显著地低于北方麦区,部分地掩盖了1RS.1BL在南方麦区的品质效应。稳定时间在不同地域间显示了不稳定,指出稳定时间的选择存在更多的变数。但是,这些品质特性在不同株系组中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指出无论在哪个株系组,都含有比较优质的株系存在,指出在不同的生态地域选育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的可能性。讨论了在不同小麦栽培生态区优质育种的方法问题。3.该重组自交系种植于四川时,对小麦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的面筋相关指数中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与SDS-沉淀值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品质指标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SDS沉淀值与降落值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都与面团流变学相关指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的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之间及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之间都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对该重组自交系的两个亲本川农17和绵阳11选用Xwmc,Xgwm,Barc三套SSR引物,共951对进行筛选,发现共有123对引物在两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差异,利用这些在两个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引物,构建该重组自交系的遗传连锁图,发现分子标记分布于小麦的15条染色体上。遗传连锁图覆盖小麦基因组2446cM,分子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9.89cM。5.对小麦品质指标进行QTL定位分析:发现小麦的5A染色体上存在1个面筋指数QTL,解释了15%的表型变异;在3B和6B染色体上,分别存在1个SDS沉淀值QTL,各解释了36.5%的表型变异和29.95%的表型变异;在5D染色体上存在1个面团稳定时间的QTL,解释了14.3%的表型变异;在2D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干面筋含量QTL,共解释33%的表型变异。
【关键词】:重组自交系(RILs) 1RS.1BL易位 小麦品质 QTL定位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1. 文献综述11-23
  • 1.1 1RS.1BL易位系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11-12
  • 1.2 小麦主要品质参数与品质性状的关系12-15
  • 1.2.1 小麦面筋及其相关指标12-13
  • 1.2.2 小麦降落值13
  • 1.2.3 小麦沉淀值13-14
  • 1.2.4 小麦面粉的粉质特性14-15
  • 1.3 小麦品质性状的QTL研究进展15-16
  • 1.3.1 湿面筋QTL定位15-16
  • 1.3.2 降落值QTL定位16
  • 1.3.3 沉淀值的QTL定位16
  • 1.3.4 小麦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QTL定位16
  • 1.4 QTL定位概述16-21
  • 1.4.1 QTL作图原理及QTL定位的必要条件17
  • 1.4.2 QTL定位的作图群体17
  • 1.4.3 QTL作图的统计方法17-19
  • 1.4.4 QTL常用的分子标记简介19-21
  • 1.4.5 QTL的作图精度21
  • 1.5 QTL定位的研究趋势21-23
  • 1.5.1 QTL动态定位21
  • 1.5.2 多群体间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整合21-22
  • 1.5.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22-23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
  • 2. 材料与方法23-28
  • 2.1 供试材料及田间管理23-24
  • 2.2 试验方法24-28
  • 2.2.1 1RS.1BL异位染色体的鉴定24
  • 2.2.2 小麦品质指标的测定24-25
  • 2.2.3 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的构建25-28
  • 3. 结果与分析28-41
  • 3.1 川农17和绵阳11的RIL中1RS.1BL易位染色体鉴定28
  • 3.2 1RS.1BL易位染色体对RIL群体品质性状的地域影响28-37
  • 3.2.1 1RS.1B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地域条件下对小麦品质的影响28-29
  • 3.2.2 RIL群体中1RSJ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部分品质特性相互关系的影响29
  • 3.2.3 RIL群体中的部分品质特性在四川、河南两个地域之间的相关性29-30
  • 3.2.4 RIL群体中1RS.1BL和非1RS.1BL株系内品质特性的分布30-35
  • 讨论35-37
  • 3.3 RIL群体中品质特性的相关性分析37-38
  • 3.4 小麦品质性状的QTL定位38-41
  • 3.4.1 扩增条带的统计分析及QTL的命名38
  • 3.4.2 遗传图谱的绘制38-40
  • 3.4.3 小麦品质性状的QTL分析40-41
  • 讨论41-43
  •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43-44
  • 参考文献44-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翠;张涛;蒋开锋;杨莉;郑家奎;;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3期

2 苏成付;邱新棉;李付振;;棉花QTL定位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12年08期

3 刘宾;赵亮;张坤普;朱占玲;田宾;田纪春;;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4 任永哲;徐艳花;白娇娇;王文静;张庆琛;马原松;裴冬丽;;调控小麦株高的QTL定位[J];种子;2014年03期

5 杨晓军;路明;张世煌;周芳;曲延英;谢传晓;;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J];遗传;2008年11期

6 章珍;翟洪翠;王华忠;;小麦株高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郝转芳;李新海;张世煌;;玉米耐旱QTL定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7年02期

8 林冬枝;张永娟;张俊芝;罗利军;董彦君;;水稻苗期生长对缺磷响应的QTL定位(英文)[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1期

9 张国宏;杨德龙;栗孟飞;李兴茂;倪胜利;幸华;;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及其与水分环境互作遗传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9期

10 左海龙;肖珂;张永娟;张俊芝;巩迎军;董彦君;;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速度相关的QTL定位(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正伟;王志春;林鸿宣;矢野昌裕;;水稻耐碱性QTL定位分析[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晓明;蒋锋;刘鹏飞;张姿丽;陈青春;;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3 万建林;;水稻耐亚铁毒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冯跃;曹立勇;吴伟明;沈希宏;占小登;翟荣荣;王汝慈;陈代波;程式华;;水稻苗期耐低氮胁迫的QTL定位[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景蕊莲;杨德龙;昌小平;;小麦几个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定位分析[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文欣;;玉米多分离群体的QTL定位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7 岳兵;薛为亚;邢永忠;靳德明;张启发;;水稻后期抗旱性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吴海滨;张淑玲;赵德刚;李迪;;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一个极度偏分离分子标记的分析[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绍波;章志宏;段世华;李绍清;付彬英;李阳生;朱英国;;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QTL定位[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陈美霞;祁建民;危成林;谢增荣;林培清;兰涛;;红麻6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德;水稻不同品种耐镉性鉴定及耐镉胁迫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昕;玉米丝裂病遗传效应分析及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3 刘丽华;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白斌;普通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与白粉病成株抗性QTL聚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毛双林;小麦重要性状QTL元分析及光合功能与耐湿性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赵明辉;二倍体马铃薯的耐盐碱性及耐盐形态性状的QTL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帆;玉米穗粒腐病遗传效应分析及抗性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霖;小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9 张祥辉;小麦抗赤霉病的QTL定位及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宾;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涛;甘蓝型油菜株高和角果长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尹增奇;玉米籽粒构型和叶片锌铁铜锰含量的QTL定位及相关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陈红林;牙鲆家系数量遗传分析及变态期偏转方向的QTL定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4 凡迪;小麦植酸含量的QTL定位及其相关分析[D];贵州大学;2015年

5 赵卜;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恢复系9833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彭艳;番茄早熟性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丁娟;甘蓝型油菜苗期耐盐生理及相关基因的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叶亚琼;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定位及其元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靖;小麦抗倒伏相关茎秆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唐海强;托桂型菊花花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1RS.1BL易位对小麦品质特性及地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QTL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52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