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脑樟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龙脑樟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樟树(Cirmamonun Camphora(L) presl)中含有的龙脑,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被认为是我国冰片生产的最佳原料。龙脑樟有植物黄金的美誉,既是高级香料,又是名贵稀有药材,同时也是化工原料。本试验以优良龙脑樟扦插苗为基本研究材料,通过无性系繁殖获得植株,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开展了对龙脑樟不同外植体灭菌方式、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炼苗和移栽等多个试验,建立龙脑樟无性繁殖体系。为龙脑樟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龙脑樟无菌体系的建立。顶芽茎段使用:75%乙醇8s+0.1%HgCl2 8min+2滴吐温效果最好;茎段中部使用:75%乙醇10s+0.1%HgCl2 10min+2滴吐温效果最好;茎段基部:75%乙醇20s+0.1%HgCl2 15min+2滴吐温效果最好,可使外植体污染率降到最低,成活率最高。2.龙脑樟愈伤组织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难易排序:茎段叶柄嫩叶,选择茎段为愈伤组织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的培养基配方为:MS+2,4-D3.0 mg/L+NAA0.4 mg/L+IBA0.4 mg/L;通过极差分析结果和方差分析,各因素对龙脑樟愈伤组织诱导影响作用的顺序为:2,4-DIBANAA,2,4-D对龙脑樟愈伤组织诱导影响最大。3.龙脑樟不定芽诱导。试验结果表明,顶芽茎段的萌芽率明显高于带腋芽茎段。龙脑樟不定芽芽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 3.5 mg/L+NAA0.2 mg/L+蔗糖20h/L,通过极差分析结果和方差分析,各因素对龙脑樟不定芽诱导影响作用的顺序为:6-BANAA蔗糖,6-BA各种浓度对不定芽诱导影响显著。4.抑制褐化。试验通过三种方式抑制褐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使用AC对外植体褐化抑制效果最佳,AC浓度在1.0g/L时抑制龙脑樟外植体褐化能力最强。5.龙脑樟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愈伤组织继代增殖系数最高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 3.0 mg/L+NAA0.6mg/L+蔗糖20g/L,通过极差分析结果和方差分析,各因素对龙脑樟不定芽诱导影响作用的顺序为:6-BANAA蔗糖。6.龙脑樟继代增殖培养。极差分析中的R值得出,各因素对不定芽增殖培养影响作用的顺序为:6-BANAAIBA。不定芽增殖系数最高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 3.5 mg/L+NAA0.25mg/L。7.继代次数对龙脑樟苗继代的影响。进行多次继代培养试验,研究多次继代对龙脑樟增殖系数的影响。随着继代次数增加,龙脑樟继代增殖系数先升后降。第二次继代平均增殖系数最大。8.龙脑樟的生根培养。龙脑樟组培苗生根最适宜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0.5 mg/L+IAA1.0 mg/L+AC0.2g/L,通过极差分析结果和方差分析,各因素对龙脑樟不定芽诱导影响作用的顺序为:6-BANAAIBA。9.龙脑樟组培苗的移栽和炼苗。不同基质对龙脑樟组培苗移栽试验中,泥炭土:木屑=1:1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基质。
【关键词】:龙脑樟 组织培养 外植体 愈伤组织 不定芽 离体快繁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2.2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绪论11-18
- 1.1 引言11-12
- 1.2 研究现状12-16
- 1.2.1 外植体的选择与表面消毒12-13
- 1.2.2 初代培养13-15
- 1.2.3 继代培养15
- 1.2.4 生根培养15-16
- 1.3 樟树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
- 1.3.1 樟树组培快繁的研究16-17
- 1.3.2 龙脑樟国内外研究现状17-18
- 1.4 存在的问题18
- 2 试验准备18-21
- 2.1 试验地点18
- 2.2 试验材料18-19
- 2.3 预备试验设计19-20
- 2.4 预备试验结果与分析20-21
- 3 试验设计21-29
- 3.1 龙脑樟外植体灭菌试验设计21-23
- 3.1.1 顶芽茎段灭菌试验设计22
- 3.1.2 带腋芽茎的中部灭菌试验设计22-23
- 3.1.3 带腋芽茎的基部灭菌试验设计23
- 3.2 龙脑樟的初代培养试验设计23-26
- 3.2.1 龙脑樟愈伤组织诱导试验设计24-25
- 3.2.2 龙脑樟芽诱导试验设计25-26
- 3.2.3 初代培养中龙脑樟外植体褐化处理试验设计26
- 3.3 继代培养试验设计26-28
- 3.3.1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再生培养试验设计26-27
- 3.3.2 龙脑樟的不定芽增殖培养试验设计27-28
- 3.3.3 龙脑樟继代次数对龙脑樟组培苗增殖系数的影响试验设计28
- 3.4 龙脑樟组培苗的生根培养试验设计28-29
- 3.4.1 不同生长素对生根培养的影响试验设计28-29
- 3.5 龙脑樟生根苗的炼苗和移栽29
- 3.5.1 炼苗29
- 3.5.2 不同移栽基质对龙脑樟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29
- 3.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29
- 4 结果与分析29-46
- 4.1 龙脑樟外植体灭菌试验29-32
- 4.2 龙脑樟的初代培养32-39
- 4.2.1 愈伤组织诱导研究32-35
- 4.2.2 不定芽诱导试验效果35-38
- 4.2.3 初代培养中龙脑樟外植体褐化处理效果38-39
- 4.3 龙脑樟继代培养39-44
- 4.3.1 愈伤组织继代试验结果39-41
- 4.3.2 龙脑樟的不定芽增殖培养41-43
- 4.3.3 龙脑樟继代次数对龙脑樟组培苗增殖系数的影响43-44
- 4.4 生根培养44-45
- 4.5 龙脑樟组培苗的炼苗和移栽45-46
- 4.5.1 不同基质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45-46
- 5 小结与讨论46-51
- 5.1 小结46-49
- 5.1.1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47
- 5.1.2 初代培养47-48
- 5.1.3 龙脑樟继代培养48-49
- 5.1.4 生根培养49
- 5.1.5 炼苗和移栽49
- 5.2 讨论49-51
- 参考文献51-55
- 附录55-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刘浦江;酸梅的组织培养[J];新疆林业;2001年03期
2 唐仲璋;;组织培养中美洲锥形虫发育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53年01期
3 陈瑞铭;;一种组织培养的方法[J];动物学杂志;1957年01期
4 金波,王纪方,高秀云,贾春兰;蔬菜组织培养及其应用[J];中国蔬菜;1981年01期
5 孙宗修,赵成章,郑康乐,戚秀芳,傅亚萍;杂交水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大田观察[J];植物生理学报;1981年02期
6 陈慧贞;用组织培养法造林[J];世界农业;1982年09期
7 王玉英;赵曼珍;高新一;;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杂志;1983年01期
8 贾萍;;树木组织培养和森林生产率[J];国外林业;1985年03期
9 潘重光;;全国组织培养及遗传实验讲习班在我院举办[J];上海农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10 ;速生捷径——组织培养[J];中国野生植物;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焦糖'矾根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2 孙岩;;小麦组织培养力遗传性质的研究[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代丽;周宏宇;刘新云;刘孟军;;组织培养技术在果树方面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任玉芬;和焕然;陈宝香;;枸杞组织培养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5 察伟丽;王永清;;枇杷组织培养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郑顺利;陈金湘;周仲华;;影响棉花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主要因素[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佘茂云;陈朵朵;冯晨;叶兴国;;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贾利敏;贾利欣;;玉米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现状[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蔡奇英;罗丽萍;杨柏云;吕晨琳;吴蓓;;大叶菊芋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冬玲;蔡得田;陈建国;刘幼琪;张维;;组织培养和化学药剂处理相结合高效率诱导多倍体水稻形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良红 广东总队;多想想组织培养[N];人民武警报;2012年
2 罗兵前;现代生物繁殖技术——组织培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0年
3 会泽县科技局 李炳升;玛咖不适于低海拔反季节生长[N];云南科技报;2013年
4 广西大学林学院 崔会平;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原理[N];中国花卉报;2006年
5 ;芦荟组织培养奥妙多[N];科技日报;2012年
6 江苏 何小弟;杜鹃花组织培养技术[N];中国花卉报;2003年
7 江苏 何小弟;日本小叶常春藤组织培养[N];中国花卉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马凌霜 通讯员 蒙丽;组织培养 “复活”植物[N];广东科技报;2012年
9 ;芦荟组织培养奥妙多[N];科技日报;2012年
10 刘北辰;用组织培养法种果树[N];中国质量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迪;组织培养诱导水稻发生的可遗传基因组变异及非生物胁迫下表型变异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殷明焱;组织培养保存大型海藻种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李素娟;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能力遗传机制的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陈天子;基于组织培养和授粉后浸蘸花柱的两种棉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伟;瓦松的植株再生与快速繁殖[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鹏;大学生村官的自主学习与组织培养[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陈鑫;来安花红的组织培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王艳娟;赤皮青冈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德华;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家鸿;红心杉组织培养及微扦插繁育技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刘茹;北柴胡新品系川北柴1号的化学成分及组织培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钱蕾;丰花月季组织培养低成本快繁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宁;空气凤梨的组织培养与加快营养生长的技术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赵育新;侧柏古树组织培养再生及其端粒相关基因克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龙脑樟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40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