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低丘红壤区稻田能量平衡特征及蒸散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08:18

  本文关键词:低丘红壤区稻田能量平衡特征及蒸散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低丘红壤区稻田系统不同生育期的能量平衡特征以及蒸散规律,对规划水资源布局和提高水资源效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在研究区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变化规律以及时间尺度效应,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条件对常用模式的估算蒸散的影响,并建立了神经网络蒸散模式,为南方低丘红壤区水稻生产的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稻田能量平衡各分量各生育时期日变化一般呈现单峰趋势,在午间时刻出现最大值。能量平衡中各量对不同天气状况敏感度高,呈现出的日变化曲线特征明显。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差异明显,潜热通量与净辐射变化较为同步,在拔节期(8月)达到最大值,在进入乳熟期后明显降低;感热通量在分蘖到拔节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以及乳熟期后(9月下旬)较高,其他时期较低。(2)稻田的潜热通量在时和日尺度上,其影响因素太阳净辐射Rn、土壤热通量G、相对湿度RH和温度T、风速WS、实际水汽压Ea、土壤温度Tc和土壤相对含水量SW均存在明显的时间尺度效应:时尺度上的主控因子有Rn、G、RH、T,日尺度上为Rn、G。除日尺度上WS、SW与潜热通量呈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与潜热通量在日尺度和时尺度上均呈极显著相关,而在旬尺度上,潜热与G呈现为显著相关,与Rn、Tc、T、Ea呈现为极显著相关。(3)稻田的感热通量的主控因子在时和日尺度上差别较大,时尺度上的主控因子有Rn、G:日尺度上的主控因子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表明不同时期各个因子对感热贡献率差别大,单独一个因子对感热贡献较低。在时尺度上,各因子与感热通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在日尺度上,仅有Ea、RH和Rn与感热通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在旬尺度上,Ea和RH与感热通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4)不同时间尺度上各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值的的拟合效率差别较大。日尺度上,FAO-PM模式和Priestley-Taylor模式的拟合效率较高,其次是FAO-17-PM模式,拟合效率最低的是Hargreaves模式。时尺度上,Priestley-Taylor模式的拟合效率较高,最适合在用于该地区时尺度上的蒸散的实时预测;其次是FAO-PM模式和FAO-17-PM模式过高估计了实际蒸散量;Hargreaves模式过低估计了实际蒸散量。在日和时尺度上分别建立实测值与五个气象因子间的MLP神经网络模式,模拟效果较好。
【关键词】:稻田 能量平衡特征 时间尺度 蒸散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1;S16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
  • 1.2 蒸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8-13
  • 1.2.1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9
  • 1.2.2 涡度相关法9-10
  • 1.2.3 蒸渗仪方法10
  • 1.2.4 水量平衡法10
  • 1.2.5 空气动力学方法10-11
  • 1.2.6 遥感方法11-12
  • 1.2.7 蒸散计算方法研究进展12-13
  • 1.3 能量平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3
  • 1.4 研究内容13-14
  • 1.5 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16-22
  • 2.1 研究区概况16
  • 2.2 观测方法16-18
  • 2.2.1 气象要素观测16
  • 2.2.2 波文比观测16-17
  • 2.2.3 叶面积指数观测17
  • 2.2.4 数据处理方法17-18
  • 2.3 研究方法18-22
  • 2.3.1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18
  • 2.3.2 作物蒸散的估算模式18-20
  • 2.3.3 神经网络模式20-22
  • 第三章 稻田波文比能量平衡特征研究22-38
  • 3.1 稻田气象条件22-24
  • 3.1.1 太阳辐射特征22-23
  • 3.1.2 温度降水特征23-24
  • 3.2 稻田能量平衡特征分析24-35
  • 3.2.1 能量平衡各分量典型天气下特征分析24-31
  • 3.2.2 能量平衡各分量波文比逐日变化31-33
  • 3.2.3 能量平衡各分量季节变化33-35
  • 3.3 本章小结35-38
  • 第四章 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主控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38-50
  • 4.1 潜热通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38-43
  • 4.1.1 时尺度潜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39-41
  • 4.1.2 日尺度潜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41-42
  • 4.1.3 生长期潜热通量主要影响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42-43
  • 4.2 感热通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43-47
  • 4.2.1 时尺度感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44-45
  • 4.2.2 日尺度感热通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45-46
  • 4.2.3 生长期感热通量主要影响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46-47
  • 4.3 本章小结47-50
  • 第五章 低丘红壤区稻田蒸散模式对比50-68
  • 5.1 蒸散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50-63
  • 5.1.1 FAO-Penman-Monteith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51-53
  • 5.1.2 FAO-17-Penman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53-56
  • 5.1.3 Priestley-Taylor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56-58
  • 5.1.4 Hargreaves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58-60
  • 5.1.5 四种蒸散模式估算蒸散值与实测蒸散值具体分析60-63
  • 5.2 神经网络模式的建立63-66
  • 5.2.1 日尺度上的神经网络(MLP)模式的适用性分析63-65
  • 5.2.2 时尺度上神经网络(MLP)模式适用性分析65-66
  • 5.3 本章小结66-6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6.1 主要结论68-69
  • 6.2 创新点69
  •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8
  • 作者简介78-80
  • 致谢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2 刘绍民,孙睿,孙中平,李小文,刘昌明;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蒸散量估算模型比较[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3 陈建耀,吴凯;利用大型蒸渗仪分析潜水蒸发对农田蒸散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7年05期

4 郭晓寅,程国栋;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表面蒸散发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5 卢俐,刘绍民,孙敏章,王介民;大孔径闪烁仪研究区域地表通量的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6 黄妙芬;绿洲荒漠交界处波文比能量平衡法适用性的气候学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1年03期

7 文化一,马渭俊;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测定仪——蒸渗仪[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9年02期

8 杨启国,张旭东,杨兴国,刘宏谊;旱作小麦农田实际蒸散量计算模式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1期

9 何奇瑾;周广胜;周莉;王云龙;;盘锦芦苇湿地水热通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10 周克前;雨水耗热与蒸发的计算[J];气象学报;198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低丘红壤区稻田能量平衡特征及蒸散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471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a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