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玉米IBM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2 21:05

  本文关键词:玉米IBM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玉米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近年来倒伏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以IBMsyn10 DH群体为实验材料,在三个不同生态环境下对抗倒伏相关性状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拉弯强度和茎粗进行表型鉴定,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挖掘抗倒伏相关QTL位点。结果如下:1.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拉弯强度和茎粗三个抗倒伏相关性状的表型值均表现出连续变异的特点,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明抗倒伏相关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拉弯强度与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粗极显著相关,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粗相关性不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抗倒伏相关性状在环境间、家系间以及环境与家系的互作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三个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估算值分别为74.99%、51.70%和69.90%。2.在崇州、哈尔滨和西双版纳分别检测到3个、3个、3个茎秆穿刺强度相关QTLs, QTL贡献率在5.63%-8.30%之间,一个在不同环境下均被检测到的一致性QTL被定位到第1染色体45.92-49.9 cM区段内;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值共检测到6个茎秆穿刺强度相关QTLs, QTL贡献率在4.96%-8.41%之间,其中4个QTLs与在三个不同环境检测到的QTLs位于同一区段。3.在三个环境分别检测到2个、4个、3个茎秆拉弯强度相关QTLs, QTL贡献率在5.67%-10.19%之间,其中在哈尔滨检测到的qHSBSl-2被定为到第1染色体126.35-128.17 cM区段内,贡献率为10.19%,可能是控制茎秆拉弯强度的主效QTL;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值仅检测到2个茎秆拉弯强度相关QTLs, QTL贡献率分别为7.11%和8.19%。4.在三个环境中分别检测到4个、5个、5个茎粗相关QTLs, QTL贡献率在5.42%17.69%之间,其中在第8染色体96.37-103.63cM区段内检测到一个在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的QTL,最高贡献率为17.69%,在该区段可能存在一个控制茎粗的主效QTL;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值共检测到6个茎粗相关QTLs, QTL贡献率在4.79%-10.25%之间,其中4个QTLs与在三个不同环境检测到的QTLs在相同区段。5.在第1染色体122.03-128.17 cM区段、第8染色体95.61-103.63 cM区段分别同时检测到与茎秆拉弯强度和茎粗相关的QTL,这两个区段可能存在同时调控茎秆拉弯强度和茎粗两个倒伏相关性状的基因。6.基于B73参考序列的可用注释,结合相关分子生物学信息,在主要QTLs区段共有16个玉米倒伏相关候选基因。
【关键词】:玉米 倒伏 BLUP QTL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研究背景8-24
  • 1.1. 植物抗倒伏性研究重要性8-9
  • 1.2. 植物抗倒伏性影响因素9-11
  • 1.2.1. 自然环境与倒伏9-10
  • 1.2.2. 栽培措施与倒伏10
  • 1.2.3. 基因型与倒伏10-11
  • 1.3. 植物抗倒伏性评价方法11-16
  • 1.3.1. 田间倒伏率11
  • 1.3.2. 形态特征研究11-13
  • 1.3.3. 解剖特征研究13
  • 1.3.4. 力学特征研究13-15
  • 1.3.5. 化学特征研究15-16
  • 1.4. 植物抗倒伏性遗传研究16-24
  • 1.4.1. 遗传模型分析16-17
  • 1.4.2. 分子标记的发展17-18
  • 1.4.3. QTL定位常用作图群体18-21
  • 1.4.4. 植株抗倒伏性的QTL研究进展21-22
  • 1.4.5. IBM群体研究进展22-24
  • 2. 材料与方法24-28
  • 2.1. 实验材料24
  • 2.2. 表型鉴定与分析24-26
  • 2.3. 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26-27
  • 2.4 技术路线图27-28
  • 3. 结果与分析28-43
  • 3.1. 抗倒伏相关性状表型分析28-35
  • 3.1.1. 表型统计28-29
  • 3.1.2. 相关性分析29-31
  • 3.1.3. 聚类分析31-32
  • 3.1.4. 方差分析32-34
  • 3.1.5.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34-35
  • 3.2. IBM遗传图谱构建35-36
  • 3.3. 抗倒伏相关QTL定位36-42
  • 3.3.1. 茎秆穿刺强度的QTL定位36-37
  • 3.3.2. 茎秆拉弯强度的QTL定位37-39
  • 3.3.3. 茎粗的QTL的定位39-42
  • 3.4. 抗倒伏相关候选基因挖掘42-43
  • 4. 讨论43-46
  • 4.1.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复杂性43
  • 4.2.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的有效性43-44
  • 4.3. 抗倒伏相关QTL的多效性44
  • 4.4. 抗倒伏候选基因的有效性44-45
  • 4.5. 抗倒伏相关QTL和候选基因的应用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附录50-51
  • 附录1 “Ime4”脚本50-51
  • 附录2 “ggplot2”脚本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政;玉米嫩穗保鲜技术[J];河南农业;2000年06期

2 张振林;嫩玉米保鲜技术[J];农村天地;2000年06期

3 倪春生;嫩玉米穗常温贮鲜法[J];安徽农业;2001年06期

4 ;嫩玉米保鲜新法[J];吉林农业;2001年03期

5 易延明;夏秋贮藏嫩玉米 冬春卖个俏价钱[J];四川农业科技;2001年08期

6 ;嫩玉米穗常温贮鲜法[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03期

7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农技服务;2001年02期

8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1年02期

9 井海滨;;嫩玉米保鲜新法[J];专业户;2001年02期

10 潘铎;甜玉米穗的储藏[J];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廷光;杨通虎;熊永琴;刘莉;何贞玉;杨昌银;;玉米产量和效益与氮、钾肥施用量之关系[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辉;;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3 陈娟;叶建伟;陈根云;许大全;;N亏缺对灌浆期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A];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苏秀侠;于秀芳;祁宏伟;;糖化玉米穗芯对肉牛增重效果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海景;王瑞;;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孙红闯;刘民;辛玉满;;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玉米种植生态环保机械化[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范贵国;周世龙;张莉;;种植绿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海儒;刘志启;张万龙;管淑春;;“立秆放牧”是农区发展生态养殖肉羊的有效途径[A];2005中国羊业进展——第二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源;保鲜嫩玉米市场广阔[N];湖北科技报;2004年

2 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玉米不熟 试这“两手”[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3 梁琦 孟祥萍 鲁威 (吉林12316新农村热线 梁琦 吉林农网 孟祥萍);“地趴玉米”呼唤加快储粮方式改革[N];农民日报;2010年

4 梁琦 孟祥萍 本报记者 王文辉;“地趴玉米”遭遇冷春尴尬[N];吉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郭树勋;玉米适时晚收可增产[N];焦作日报;2010年

6 作物栽培专家 胡文河;玉米贮藏前要晾晒[N];吉林农村报;2014年

7 齐海山 孙英威 任鹏飞;拉长产业链 吉林“大苞米”变成“金豆子”[N];中国特产报;2006年

8 赵炜;加强玉米穗粒期管理[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9 邢台三帮种业 赵志强;玉米新秀——三北蠡玉13号[N];河北科技报;2007年

10 沧州市沧县农业局 张明军;玉米不结粒的原因及对策[N];河北农民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鹏;玉米穗下节间长杂种优势的组学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陈争光;玉米秸秆皮穰分离机构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3 关东明;玉米穗库发育同步性及其调控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田宝华;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5 徐中平;低磷胁迫对玉米磷吸收、转运及IAA和CTK水平与分布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6 吕爱枝;利用Z3HBILs进行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及其互作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子田;玉米穗上节间数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满;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史良国;4个玉米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洋;基于植物虚拟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优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郑瑶;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1-3和Gln1-4的序列变异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6 许瀚元;基于SN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农艺性状QTL定位[D];扬州大学;2015年

7 廖新阳;基于SLAF-seq测序的抗玉米穗粒腐病分子标记开发及候选基因预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涛;玉米IBM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宋伟;玉米穗粗的数量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谭登峰;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玉米IBM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473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