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膜下秸”措施对河套灌区盐渍土壤有机碳和CO_2排放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上膜下秸”措施对河套灌区盐渍土壤有机碳和CO_2排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深埋 地膜覆盖 有机碳 土壤呼吸 盐渍土
【摘要】: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化耕地占耕地总面积68.65%,开发潜力较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地表下40cm处埋设作物秸秆隔层结合地表地膜覆盖(简称 上膜下秸‖),具有明显的耕层控抑盐和增产效果,目前该技术措施在当地得到了广泛认可。上膜下秸措施必然带来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变化,这可能影响到盐渍化土壤有机碳和CO2排放,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变化特征的研究主要针对非盐渍土,而针对盐渍土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盐渍化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本研究依托内蒙古河套灌区建立的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平台,设置四种耕作方式处理:翻耕(CK)、翻耕结合地膜覆盖(PM)、秸秆深埋(SL)和上膜下秸(PM+SL),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盐渍化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因子(土壤盐分、pH、土壤温度、水分、有机质、养分)等的同步动态监测,明确秸秆深埋结合地膜覆盖条件下盐渍化土壤SOC、MBC、DOC及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制定科学有效的土壤改良与碳调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膜下秸”措施显著影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分布。秸秆层埋设3年后PM+SL和SL处理在20-40cm的SOC含量显著高于CK和PM处理,但是PM+SL处理0-20cm的SOC含量明显降低,CK和SL在该层次变化不显著,秸秆隔层埋设4年后结果与其一致,并且4年后PM+SL和SL处理0-40cm的SOC储量分别增加5.84%和10.78%(P0.05),PM处理减少6.79%(P0.05),CK处理变化不显著,主要原因是秸秆隔层的埋设。尽管4年后PM+SL处理的SOC储量少于SL,但在秸秆和地膜的共同作用下其MBC和DOC含量仍然为各处理最高值。经过分析发现,SOC和MBC之间以及SOC和DOC之间的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温度和作物生育期间脱盐量与SOC,MBC和DOC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土壤水分则与相关碳指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综合来看,上膜下秸对盐碱地SOC的分布和积累具有显著影响作用。(2)“上膜下秸”措施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2年内4种耕作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的食葵全生育期内均呈降低趋势,PM+SL处理在每年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最高,PM次之,SL处理呼吸速率仅在蕾期较CK略高,其余时期与CK基本持平,在盛花期、成熟期10:00和15:00两个关键时间点各处理间土壤呼吸值同样表现为:PM+SLPMSLCK;各耕作方式0-40cm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仅在收获期出现差异;PM+SL处理0-40cm土壤含水量在所有处理中均为最低值,但其在控盐和有机质上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0-40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呼吸速率与0-40cm土壤水分、盐分、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显著。拟合方程显示在该盐渍化区域土壤呼吸受土壤温度、水分、盐分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因此,在该区域通过PM+SL等相应措施起到保温抑盐效果的同时,可增强根系生长以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3)“上膜下秸”措施农田固碳效果显著。在作物产量和净初级生产力方面,PM+SL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CO2排放方面PM+SL和PM由于地膜覆盖的原因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因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PM+SL低于SL,但是作为碳 汇‖处理的PM+SL对于该区域的作物增产意义重大,在提升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起到农田碳 汇‖效应,因而综合效益最高。因此,PM+SL可作为河套灌区盐碱地作物增产、控盐固碳的首选耕作措施。
【关键词】:秸秆深埋 地膜覆盖 有机碳 土壤呼吸 盐渍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6.41
【目录】: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2
- 英文缩略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7
- 1.2.1 耕作培肥措施对SOC的影响14-15
- 1.2.2 耕作培肥措施对土壤MBC和DOC的影响15-16
- 1.2.3 耕作培肥措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16-17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7-18
- 1.4 技术路线18-19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9-22
-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19
- 2.2 试验设计19-20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20-21
- 2.3.1 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20
- 2.3.2 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方法20-21
- 2.3.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21
- 2.3.4 农田碳平衡估算方法21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21-22
- 第三章“上膜下秸”措施对盐渍土壤有机碳的影响22-32
- 3.1“上膜下秸”对盐渍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22-25
- 3.1.1 SOC年际变化22-23
- 3.1.2 SOC剖面分布特征23-25
- 3.2“上膜下秸”对盐渍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剖面分布的影响25-27
- 3.3“上膜下秸”对盐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剖面分布的影响27-29
- 3.4 土壤有机碳与盐渍土壤温度、水分、盐分的相互关系29-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上膜下秸”措施对盐渍土壤呼吸的影响32-38
- 4.1“上膜下秸”对盐渍土壤呼吸变化特征的影响32-34
- 4.1.1 生育期变化特征32-33
- 4.1.2 关键时间点变化特征33-34
- 4.2 土壤呼吸速率与盐渍土壤水分、温度、盐分和有机碳的相互关系34-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第五章“上膜下秸”措施对农田固碳能力的影响38-41
- 5.1 生物光合固碳分析38-39
- 5.2 土壤固碳分析39
- 5.3 “上膜下秸”措施固碳效益综合评价39-40
- 5.4 本章小结40-41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41-45
- 6.1 讨论41-43
- 6.2 结论43-44
- 6.3 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52
- 作者简介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2 耿远波,章申,董云社,孟维奇,齐玉春,陈佐忠,王艳芬;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与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3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许文强;陈曦;罗格平;蔺卿;;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J];干旱区地理;2011年04期
5 孟凡乔;关桂红;张庆忠;史雅娟;屈波;况星;;华北高产农田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6 宫占元;刘春梅;王艳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控制因子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吴荣美;王永鹏;李凤民;李小刚;;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8 王效科,冯宗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J];生态学杂志;2000年04期
9 高亮;丁春明;王炳华;史卓强;郝红伟;王建光;李军;;生物有机肥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玉米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10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新华;扎龙湿地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路海玲;土壤盐分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芙荣;滨海滩涂盐渍土覆盖阻盐控盐和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模式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6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5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