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委婉结构的认知分析
本文关键词:日语委婉结构的认知分析
【摘要】:日语中由语法手段构成的委婉结构使用频率很高,这些语法手段主要包括助动词、接续助词、感知动词、否定结构以及被动句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由这些语法手段构成的委婉结构进行考察,可以明确它们在信息传达上的特点,深入理解委婉结构的本质。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
【关键词】: 日语 委婉结构 认知
【基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科研基金青年项目(20096120074)
【分类号】:H364
【正文快照】: 1.委婉与委婉语研究概述委婉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的委婉是指“说话时不直白其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陈望道,1973:135)。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委婉现象的研究多冠以“委婉语”的题目来进行,研究对象多局限在字与词汇的层面,如张宇平等(1998)对“委婉语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虞建新;;浅析日语判断叙述句中的委婉表达方式的形式[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2 刘小珊;日语委婉语的文化语用学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年02期
3 魏晓阳;中日委婉表达方式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1期
4 徐萍飞;日语中的委婉表达及最新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5 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6 孔庆成;委婉语言现象的立体透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7 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8 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中生;;英汉委婉语的对比[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朱艳梅;;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最新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朴金凤;;试析委婉语的语用动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孙锐;;英语委婉语的顺应性动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陈彦彦;;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李佳;;中德委婉语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张杨静;赖晓鹏;;英语委婉语中合作原则的违反与礼貌原则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邬述法;黄增寿;;论“不+形容词”结构的语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任泽湘;;委婉语与社会[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孙刚;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建生;英语词汇教学“石化”消解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健;传媒新词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健;晚清翻译小说文体新变及其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钢;关于日语省略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国明;委婉语的类型,,功能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9年
3 刘燕;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韩莉芬;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亚民;英汉委婉语比较及其翻译[D];河北大学;2008年
6 杨薇薇;英语委婉语的演变规律[D];河北大学;2008年
7 季红;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观照下的委婉语隐含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杜娟;《红楼梦》委婉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9 李彩霞;委婉语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杨红;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秋月;关于礼貌策略的实例分析[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2 李文中;语言的委婉与粗鄙[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3 王秀文;外来词介入日语的文化特征[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4 于吟梅;;日语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年03期
5 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6 孔庆成;委婉语言现象的立体透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7 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8 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邢欣;试说委婉语的表达方式[J];修辞学习;1999年02期
10 庄和诚;英语禁忌语刍议[J];现代外语;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尔;;“程度副词+名词”的认知分析[J];知识经济;2010年02期
2 周明芳;朱金花;;从认知语言学看旧词新义的产生与表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程荣;;委婉语对合作原则的违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马红;;浅谈日语精读课的人文教育理念[J];理论界;2010年01期
5 郭丽娟;;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禁忌语文化内涵探究[J];内江科技;2010年01期
6 黄燕青;;汉语的“随着”及与其相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旷涵;;论日语中形容词词根派生的重复形容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张旭;;日语教学中网络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0年01期
9 汤洁;;职业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及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洪雁;;汉语委婉语与和谐社会[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金玉顺;;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理事会阵容[A];亮丽风彩 美丽人生——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蔡毅;;略论日本汉诗在中国的传播[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6 卢涛;;汉语偏误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太田裕子;王瑞;;日本学生对汉语普通话两字组中的阳平调的感知[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张丰;麻雪丹;;也谈“汉语拼音化”[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百顺;包晓荣;;面向日蒙机器翻译的机能语分析与译文研究[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爱军;党建武;方强;;语言文化背景与多模态情感表达和感知[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期待亲近大熊猫[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举办翻译竞赛 加速推动文学外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吉井忍 自由撰稿人;咖啡好喝口难开[N];南方周末;2010年
4 苏培成;试论汉语文的发展方向[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杜洁芳;不能固守老样子[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康慨;美国女诗人爱去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徐连宗;等待世博会开幕的那一天[N];人民公安报;2010年
8 谢锐;日本主帅羽根直树二连胜[N];围棋报;2010年
9 记者 曹丹 通讯员 何水根;“世博和谐之旅”列车精心打造世博品牌[N];人民铁道;2010年
10 通讯员于志超;农行再次组织外语应用能力考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玲;对外汉语文化语用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崔红花;汉韩日体词修饰词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倩;敦煌变文单音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何峗;思南方言程度表达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高永磊;日文片假名自动翻译技术的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4 楚焕焕;关于汉日触觉形容词共感觉比喻现象的对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蔡二勤;中日拒绝言语行为对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周伟;把NHK新闻广播作为听力教材的实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张建民;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委婉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封奇博;美国政治演说中政治因素的体验认知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明月;汉语新词语的EPB形成机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唐淑娟;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05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0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