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叶假名看汉语中古音声母——以《日本书纪》音假名为例
本文关键词:从万叶假名看汉语中古音声母——以《日本书纪》音假名为例
【摘要】:以汉字为基础的万叶假名中的音假名,借用的是中古时期汉字的读音,在7世纪以前就使用,到8世纪日本人民借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假名之后还一直在使用,直至平安时代,它们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汉语中古音的一些特点。这一点,可通过《日本书纪》中的万叶假名及其音节和汉语中古音的声母对比得以证明。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在假名出现(平安时代,公元784-904年)之前,日本人使用汉字记录日语时有两种方式:训假名和音假名。训假名是借用汉字意义按日语固有读音发音的汉字,音假名是借用汉字的读音的汉字。最初,只借用汉字的训(意义),是一字一义;但只用训很不方便,于是后来又借用汉字的音,假名则由此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黎曙光;;南宁市白话、平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关伟华;《切韵》音系性质之我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姚琳琳;;郭店楚简《老子》中假借字的语音现象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冯玉涛;《史记》三家注“直音”作用浅析[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张娟;韦庄诗用韵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杨宏;《说文》“读若”性质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7 马钦忠;中西文字在文化传递过程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3期
8 国术平;;从语言内部补偿看入声舒化现象[J];语文学刊;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2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印有家;湖南省泸溪县兴隆场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2 王晓梅;《松漠纪闻》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陶建芳;《论语》复音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4 韩璐;《俚语证古》及其民俗语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晓楠;《谐声谱》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丽霞;近代汉语声调的分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琳;试论中古以来牙喉音的开合口[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曾德万;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所属上四乡(六个自然村)客家话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洁;《四声篇海》所引《馀文》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岳婕;明代浙江词人用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崣德远;关于《いろは歌》及其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2 林伊玲;日语假名文字的由来[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3 刘援朝;一次关于汉日语研究的学术讨论[J];外语学刊;1986年03期
4 王屏;日本藤堂明保著《汉字及其文化圈》述评[J];汉字文化;1989年03期
5 李洪学;浅谈日语汉字[J];外语学刊;1989年05期
6 武继平;日本古典文学《万叶集》新考——《もぅ一つの“万処集”》评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马安东;《万叶集》研读新辟——梁继国博士《万叶和歌新探》读后[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年03期
8 吴旭东;日语的渊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02期
9 蔡振生;汉字与中日文化易位[J];汉字文化;1996年02期
10 方懋;汉字与日语[J];外语学刊;199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筱筝;《出云国风土记》中药草翻译语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晓霞;《万叶集卷五》借音假名之计量考察[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45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4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