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常用汉字表声母j、q、x汉字与日语吴音、汉音的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12:38

  本文关键词:常用汉字表声母j、q、x汉字与日语吴音、汉音的对照研究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古音 吴音 汉音 对应关系 等韵


【摘要】: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这门语言的基本语音。只有学会了基本的发音之后,才能开始逐步学习单词、时态、语法等等。所以,可以说音声是一切语言的基础。同时,音声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开始。音韵研究便是专门针对音声而展开的学问。 汉字传入日本后,曾经有过日本人使用汉字作为他们语言的历史记载。正是因为日本与中国,日本的假名与中国的汉字有着这样深远的关系,才为两国音韵的对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著书论说,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关于中国音韵的专门辞典。本论文由于篇幅有限,因此不能将中国音韵与日本音韵完全进行对照研究。只选常用汉字表中拼音j、q、x的汉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日本吴音汉音之间的关系。 音韵学是历史语言学的一部分,他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汉语。音韵学是求真的语言学科领域的分支之一,因此他的任何一项假说,都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正如马克思哲学原理所述世界万物都处在一种无法分割的联系之中。日本早在几千年前就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的文字更是与中国古代汉语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本文选取常用汉字表中汉语拼音声母为j、q、x的汉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与日语吴音、汉音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相关语言材料的分析,找出汉语拼音j、q、x与日语吴音汉音的变迁。然后分析其变化,并用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明。在此之上,将汉字各时期的韵字排列,并标上对应的吴音、汉音。以上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看清声母为j、q、x的汉字的声母的历史变迁,而且也为其他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音声材料,对丰富日汉语音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语音韵史与日本音韵史相比,非常复杂。隋朝与唐朝时候,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十分频繁,因此这一时期,两国语音也十分类似,能够找出很多共通之处。只有在大体上把握这些共同点,才能进行具体汉字发音与日语发音之间关系的研究。汉语拼音j、q、x是由中古的三组声母变化而来的,具体为齿音、喉音和牙音。在这一时期,日本假名的发音也按照一定规律发展。其中,汉音和吴音被认为日本假名的两种传统读音。两者都鲜明了反映出中国古代音韵变化的某些特征。 从第二章开始,本论文主要探讨汉语拼音j、q、x与日语吴音、汉音的具体关系。第二章则是汉语拼音j、q、x与日语吴音、汉音的具体关系的分节论述。以汉语拼音j、q、x作为主线,分别与日语吴音、汉音进行对照,并详细阐述其中规律。 等韵是中国音韵学中常用的一个音韵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韵书。音韵学家利用早期韵书,清楚了解了早期《切韵》的语音体系;利用末期的韵书,又可推知韵书作者的方言,从而考察自宋代以来的音声变化。中国人学习悉昙学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仿照唐音表制作了一份有关音韵的图表,这便是等韵图。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传说宋朝时候传至日本,清末又从日本传回了中国。因此,等韵与日本的音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通过对常用汉字表声母j、q、x的汉字的研究,发现其中3大规律。由于篇幅有限,此规律仅仅适用于常用汉字表中声母为j、q、x的汉字,其余汉字是否符合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亚东;汉音与《广韵》四等韵之介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梁亚东;;拗音与《广韵》三四等韵[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3 刘淑学;日语拨音音节汉字的音读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王保田 ,王诗荣;汉语声母与日语汉字读音的对应规律[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5 成春有,游衣明;日语吴音汉音子音差异比较研究[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6 成春有;日语入声音与汉语入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1期

7 向卿,李明瀚;浅论前鼻音n与拨音ん、后鼻音ng与日语长元音的对应[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02期

8 成春有;日语拗音与汉语拼音的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1期

9 邱根成;论日语中汉语词汇的同音现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2期

10 王保田;关于汉语的韵母与日语汉字音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1308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08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