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关于误译原因的语义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9 18:24

  本文关键词:关于误译原因的语义学分析 出处:《吉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误译 语义 汉语 日语 翻译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要求翻译工作者具备原语言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遵守语言表达习惯和准确把握语义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保证服务对象交际顺畅。然而,正如日本翻译学者鸟饲玖美子所指出的那样,,“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讲,‘误译’是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误译”的发生往往导致“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失败”。“误译”即错误的翻译,或因译者对语言文化背景认识错误,或因违背语言表达习惯,或因对语义理解错误使然。因此,探究“误译”发生原因并基此制定相应的策略就成为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长期关注的问题。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本文据此对日译汉中的“误译”现象逐项进行原因分析。 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的翻译先后进入一个高潮阶段,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和翻译研究学者,他们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就翻译的标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同时对“误译”现象十分关注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些成果对本文的语料引用和观点阐述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因此,在第一章中,依据辞书中的解释界定了“误译”的概念。进而对中日两国翻译家及学者关于误译的诸多研究和论述做了概括和归纳。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以严复的“信、达、雅”为开端,之后,围绕这一翻译标准,展开了诸多的讨论。如林语堂提出了客观而冷静的翻译观“忠实、通顺、美”;梁实秋和胡适等人提出的“宁错而务顺”等观点,对严氏的观点既有继承也有指正。同时,也有围绕“误译”的问题也进行了专门阐述的,如,林语堂在著名的翻译论著《论翻译》中提出的“死译”和“胡译”的误译概念;梁实秋把鲁迅的“硬译”批评成为“死译”。另外,林汉达也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了“胡译、曲译、呆译、死译”四中误译形式,钱钟书在《论林纾的翻译》中也以林纾的译文为对象,阐述了“引诱,避讹,求化”的翻译新标准并对于“讹”这一误译现象也做了详细的论述。日本学者别宫贞德提出“缺陷翻译”的概念,进而细分为“误译”、“恶译”、“迷译”三个下位概念进行了探讨;横井忠夫提出“恶译”的概念并结合“误译”进行了原因分析;鸟饲玖美子就“误译”导致“交际失败”和“交际障碍”的危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不过,上述研究分别是以印欧语言的汉译和日译为对象的,而本文则借鉴前人成果以日汉翻译为对象,运用语义学的理论针对日汉翻译中的误译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在第二章中,先就语义学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语义学与翻译皆属于语言学的一部分,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学范畴内的语义学是指研究作为句法学单位的词、词组、句子、甚至是篇章所包涵的意义的研究领域。在语义学中,语义的多义性,语义构造,篇章范围内的语义构造等基础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此说明用语义学的方法研究日汉翻译以及研究日汉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是可行的。首先,在这一部分对语义的性质和分类进行介绍。尤金·奈达对语义进行了功能性的定义,即:语言依靠其所在的文脉而获得意义,根据所属文化的不同其获得的意义也就不同。语义可以分为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和情感或内涵意义(emotivemeaning)。而在我国语言学界常见的分类为六种,包括指称意义、概念意义、意象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和文化意义。这六种意义又被划分为三个层次:深层、中层、外层。这些对于语义的分类及研究对翻译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接下来是对语义的多义性进行的研究,包括语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对于翻译的影响。该章最后对翻译的另一个重要技巧--语义构造进行研究。一种语言的情感或内涵的价值根据译语文化的不同而会发生变化。语言中蕴含的想象空间也正是内涵价值的体现。语义构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去掉不明确的暧昧部分,使表现更为清晰而明确,可以说是一种正视文化差异的重要方法,对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进行对比研究十分有效。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运用语义学的观点,分别对词语的误译和句子的误译进行了个案分析。从翻译的层面上来看,日汉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词语选择”和“句子构成”上,也就是集中在词和语法者两个层面。在第三章中就同形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词典释义的局限性等方面对词的误译进行研究。在第四章中则是从忽视语法、篇章视角下的语义构造以及语序不当等角度,对语法层面的误译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总结出造成误译的原因。一是词义层面的原因,文中分别从同形异义词、多义词以及辞典释义的局限性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个是语法层面的原因,分别从句子的语义构造、文本中的语义构造以及逐字翻译导致的死板语顺三个方面对导误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虽说误译不可避免,但是作为译者每个人都希望译出出色的作品。因此,文末提出了出色的翻译的三要素,首先是对相应外语的理解。其次是对母语能力的掌握,包括母语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第三则是要求译者要拥有关于两种语言本身的丰富知识,以及两种文化间的基本常识。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一项是短板的话,其余两项不论多么出色也无法译出精美而出色的译文。 文中关于语义学观点的中日误译分析只是误译研究中的一个角度。本文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文体中选取误译的案例,并从语义学的视角对误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是除此之外其他文体中的误译案例也一定不在少数,而且对误译原因的分析也并不仅限于语义学这一种理论。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在本文中不能逐一分析,未解决的文体留作今后的研究课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从《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看菲茨杰拉德对春上村树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陈彦彤;;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金蕾;;张扬与隐晦——试析《挪威的森林》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张士立;;《挪威的森林》悲剧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李孟操;;迷途林中——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王静;;人物语言的翻译与人物形象的再现——以《挪威的森林》的汉译本为分析样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7 谢丽巧;;浅析《挪威的森林》的叙事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8 李文良;刘双喜;;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女性人物的塑造[J];长城;2010年10期

9 肖锋;;叙事时间的魅力——解析《挪威的森林》[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曾乐琛;;花落何方——试论《挪威的森林》中的青春与死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思来;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时间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关醒;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王晶晶;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张牧;试论林少华的“审美忠实”[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王丽;关于村上春树文学中的暴力与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卜瑞晓;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任洁;“物语”视角下的《1Q84》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李坤;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两种写作姿态:“愤青”与“小资”[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8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08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7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