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事件语义学视角下的存现句二重结构分析——以中日“出现”句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31 08:00

  本文关键词:事件语义学视角下的存现句二重结构分析——以中日“出现”句为例 出处:《理论月刊》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事件语义学 存现句 二重事件结构


【摘要】:存现结构是一种在各国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句法结构,长久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研究关注存现句的句法结构特征,将该句法格式分为NP1(处所词)、V(存现谓词)、NP2(存在事物)三部分进行研究,同时深入探讨各段的语义类型、语义特征、原型句式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化,跨语言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存现句研究也陆续出现,要想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探寻各语言中具有语言共性的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就需要在"事件语义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事件"这一要素,将针对存现句的句法结构研究与词汇语义研究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以得出统一的解释。在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下,本文对中日"出现"类谓词为核心构建的存现句进行事件结构描写,得出存现句本身具有二重事件结构特征,静态存现句与动态存现句能得到统一的结论。
[Abstract]:Existential structure is a universal syntactic structure in all languages. For a long time, i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raditional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The syntactic forma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P1 (locative predicate) and NP2 (existential 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emantic types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each segment are discussed in depth.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linguistic studies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with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in order to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from deep structure to surface structure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element of "eve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vent semantics".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research and lexical semantic research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are unified in a sing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order to obtain a unified interpretation, under the corpus-based statistic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ent structure of the existential sentence with the core of the "appearance" predicate in China and Japan,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xistential sentence itself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al event structure, and that the static existential sentence and the dynamic existential sentence can be unified.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89)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文科资金项目资助(CSQ12031)
【分类号】:H146;H36
【正文快照】: “事件”在不同领域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但在语言学领域所说的事件有两类:一是客观世界实际发生或存在的“事件”(“事情”),它通常包括动作、状态、属性变化等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事件在语言中的表述,即现实事件的词汇化(LevinRappaport,1995)。在对现实事件进行词汇化的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玉柱;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李临定;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郑汀;;从动词语义概念探讨存在句“V着”与“V了”[J];大家;2011年22期

3 王媛;;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2年03期

4 田艳艳;;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刘杰;;“标准—扫描—目标”图式与“也”的叠用和独用[J];汉语学习;2010年02期

6 陈翠竹;;关于存现动词与非宾格动词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税昌锡;动词界性分类试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句中动词语义偏离现象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9年06期

9 郑汀;;汉日存在句“V着”与“Vてある”再考[J];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10 马志刚;;基于引元结构分析“V着”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属性[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明乐;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珍;汉语NP_1-Vi-NP_2句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周波;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彩凤;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与“从”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杜婷;现代汉语口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许文平;英语母语者汉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郑香清;英汉存现句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牛长伟;《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动词配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10 李杰;蕴涵静态义素的动态词考察[D];河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玉柱;存现句中的there[J];现代外语;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文;论方位词做存现句A段的条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葛维雷;;对《现代汉语》一书“存现句”问题的质疑[J];语文知识;1995年12期

3 宋仕平;存现句说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刘庆元,吴满华;英语存现句的语篇功能研究[J];云梦学刊;2005年03期

5 郝冉;英汉存现句的认知特点[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宋玉柱;略谈存现句的转换方式[J];汉语学习;1981年03期

7 王聿恩;;存现句的变换和选择[J];思维与智慧;1991年04期

8 葛丽芳;英汉存现句比较及理论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王智杰;存现句的句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狄正林;;是字句与含“是”的存现句的区别[J];中文自学指导;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冯广艺;魏红;;存现句的变异运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胡考峰;;浅析L-V-N类存现句的句式语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赵宏;;汉语简单句话题结构的常见语义类型及其翻译的一般规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吴定川;;浅淡如何解决布依语翻译中的语法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挺;语篇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6 黄健秦;汉语空间量表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邵健;现代汉语主动宾句的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山鑫;汉法存现句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安玲玲;关于存现句的教学设计[D];苏州大学;2012年

4 郎莹君;汉语动态存现句及其历时演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谢展;“V着”存现句汉语国际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高琦;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存现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孙盼盼;汉英存现句的比较及汉语存现句的教学方法[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丹丹;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对韩教学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王源;美国留学生汉语存现句偏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贾真珠;汉韩存现句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8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58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1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