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的日语语言问题
本文关键词:刍议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的日语语言问题 出处:《电影文学》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抗战题材影视剧 日语语言问题 人称代词 日语敬称 日本人的姓名
【摘要】:近年来,我国文艺界编拍了许多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其中不少优秀作品还取得了广泛的公众效应。然而,在某些剧目中存在着若干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的问题。笔者以几部家喻户晓的剧目为例子,分别从日语的人称代词、日语的脏话、日语的敬称以及日本人的姓名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了其中的盲点或误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of our country have compiled and filmed many films and TV plays on the subject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mong which many excellent works have also made extensive public effect. In some play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ch do not conform to the Japanese language habits. The author takes several well-known plays as examples from Japanese personal pronouns and Japanese dirty word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eply analyzes the blind spots or misunderstandings of Japanese names and nam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reation of films and TV dramas about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J905;H36
【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怀念那些民族英烈们,国内文艺界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和剧本。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争奇斗妍。许多优秀的作品展现在国人面前,为我们上着一堂堂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然而,在这些抗战剧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特别是在日语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川;;从语用分析视角看日本园林的命名特点[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2 苗琳;;论日语复合助词ところを、ところへ[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陈新锦;;对日语“あまり”一词的几点理解[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杨佳欣;;日本文学的魅力——物哀与临场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5 金玉顺;;日语中有关“楾”的语句表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06期
6 林晓露;;汉日“品”字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7期
7 李伟;杨政华;;汉日语差比句对比解析[J];考试周刊;2009年06期
8 陈亮晓;;日语汉字词浅析[J];考试周刊;2010年20期
9 汪然;;日语的疑似命令句[J];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10 田苗;;日语中和“木”有关的表达方式[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文海;;被误解的枯山水[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侯亚琼;日本姓名的文化内涵[D];山西大学;2006年
2 卓越成;浅析“规定情境”在戏剧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3 于鹏;对多义动词“とる”的认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王斌;基于HSK词汇大纲甲级词的汉日同形词对比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笛;基于翻译转换理论的影视翻译方法考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绍梅;人称代词位置练习[J];法语学习;1996年06期
2 陈端端;现代中、日、英标准语人称代词使用对比谈(一)[J];日语知识;1998年09期
3 陈端端;现代中、日、英标准语人称代词使用对比谈(三)[J];日语知识;1998年11期
4 许建平;英语人称代词的翻译问题[J];大学英语;1999年09期
5 杨烈雄;文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问题探讨[J];惠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田海龙!300400;“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陈仕彬;;国际金融英汉对译技巧[J];国际金融;2002年04期
8 李剑冲;汉蒙语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范淑玲;社会属性与语言的差异——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10 徐喜平;;浅析日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J];语文学刊;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5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杨杰;;俄语人名称谓形式与人称代词ты/вы用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臧翰芬;韦向峰;张全;;基于语义结构平行的汉语人称代词消解[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永胜;浅谈朔城区的人称代词“Sl”[N];朔州日报;2009年
2 朱和;如何识别儿童孤独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黄懿陆;安阳殷墟出土易卦卜甲上的重卦符号解读[N];云南政协报;2006年
4 京中;2004十大新锐品牌[N];消费日报;2005年
5 石如清;一简对多繁的字不能改回去[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6 泗阳县众兴中学 李前长;如何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 本报记者 甄城;漂泊作家曾哲谈漂泊[N];华夏时报;2002年
8 大河报记者 路红 本报记者 李铮;王增强:从打工者到日语专家[N];河南日报;2005年
9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中学 张利红;一曲妇女命运的悲歌[N];学知报;2010年
10 主讲人:李俊和(特级教师);高考英语书面表达[N];福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牟章;英汉标记现象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衍峰;越语人际称谓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钱琴;指涉理论与俄语中的指涉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王智强;汉语指代消解及相关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晶;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顾海锋;布什演讲中人称代词的借代用法[D];苏州大学;2005年
4 胡伟;秦简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琳;说普通话儿童比说英语儿童的人称代词习得更早更好吗?[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晓红;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9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5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