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陈述争论谈汉语疑问语气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日语陈述争论谈汉语疑问语气词的研究 出处:《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陈述与疑问语气词分别是日中两国语言学界在上一世纪争论了很长时间的话题。二者存在相通之处。本文拟从已基本形成定论的日语陈述观来探讨汉语疑问语气词的意义及功能。本文站在“疑问=疑+问”这一立场上,指出“吗”“呢”“啊”“吧”均不表示指向言语主体的“问”的语气,而只表示指向话语客体内容的“疑”的语气。“疑”的语气在各个词中不尽相同。
[Abstract]:Declarative and interrogative modal words are two topics which have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linguists on 1th century.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Chinese interrogative m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apanese statement which has basically formed a conclusion.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words. Question = question "on this position. To point out "?" "ah" "bar" does not mean the tone of "asking" to the subject of the speech, but only the tone of "doubt" which points to the content of the object of the utterance. The tone of "doubt" is different from word to word.
【作者单位】: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在二十世纪的日本语言学界,有两大争论:一是主语和话题的争论,一是陈述争论。陈述争论起自山田孝雄,历经时枝诚记、三宅武郎、大野晋、阪仓笃义、三尾砂、金田一春彦、渡边实等,到芳贺绥基本达成共识。在此争论中,对“陈述”的定义虽然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研究到最后,“陈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立鑫;关于疑问句中的“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启龙;现代汉语助词及其再分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2004年04期
3 李晟宇;;疑问语气词的连用[J];语文学刊;2005年17期
4 李晟宇;呢字简省疑问句的内制外联[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翁玉莲;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树瑛;《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海荣;汉语语气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钱益军;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彦;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4 付霞;对韩国学生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习得情况的考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谢平;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语气助词的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培杰;泰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偏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戈;;几个词语质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谢季祥;也谈疑问句末的“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刘长桂;;略谈文言虚词的修辞方式[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4 许进;;疑问句句尾“为”的词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5 李金;谈两个文言虚词的解释[J];语文学刊;1985年06期
6 任远;;文言虚词散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J];语文研究;1986年02期
8 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02期
9 刘纶鑫;《左传》中的句末“焉”字[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0 马兴国;彝语疑问语气词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熊子瑜;林茂灿;;语气词“maO”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钱成慧;平阳话的疑问语气词[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范慧琴;山西定襄方言语气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叶建军;《金瓶梅词话》反问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阮氏排;《坛经》的疑问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孝娴;固始方言问句系统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95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9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