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处所名词主题句的成句条件——从与汉语存现句对比的角度分析
本文关键词:日语处所名词主题句的成句条件——从与汉语存现句对比的角度分析 出处:《外语研究》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处所名词 主题 存现句 构式义 名词突显性 成句条件
【摘要】:日语处所名词主题句[LはNがVP]的成立,要求名词N必须具有高可识别度,并要求述语部分[NがVP]对L整体具有描述性。同样,汉语存现句[L+V+M+N]的成立也要求名词必须具有名词突显性,且述语部分对L具有充分的说明性。本文针对汉日这两种句式的这一相似性进行分析,结论是这两个句式可以统一在一个构式图式(schema)下,即"L处N出现(或消失),且N的出现对L具有指定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analyze the similarity of the two sentences in Chinese .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wo sentences can be unified under schema , that is , N appears ( or disappears ) at " L " , and the occurrence of N has a specified property for L .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日语系;
【分类号】:H36;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先看两组例句:[1]a.逡逡逡中国出了个毛泽东。b.*逡逡中国出了个张三。[2]a.このレストランは逡逡逡逡小泉首相がご橈をたべていました。b.*このレストランは田中逡逡逡さ逡んがご橈を食べていました。例[1]a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词,同时也是被学者们广泛研究的汉语非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古川裕;谈现象句与双宾语句的认知特点[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周红;汉语认知语法研究动态[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3 辛永芬;;“多+V”和“V+多”语序的认知解释[J];汉语学习;2006年05期
4 古川 裕;<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5 朱莉莉;“予夺”类双宾句宾语省略的认知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卢建;;影响予夺不明双宾句语义理解的因素[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7 古川裕;“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之间的认知转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8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之间的语态变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古川裕;;“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之间的认知转换[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2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刘立凡;非常规双宾句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欢;器官量词的多视角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朱军;现代汉语复杂宾语的语义特点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7 王政卿;汉语起点处所范畴的句法表达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8 朱俊阳;“似的”和“似的”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何莉芳;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句法语义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玉;非典型双宾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5 石毓智;;语言学假设中的证据问题——论“王冕死了父亲”之类句子产生的历史条件[J];语言科学;2007年04期
6 潘海华,韩景泉;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语言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均;满语判断标记词及其句法功能[J];满语研究;2005年01期
2 梅德明;韩巍峰;;静态动宾结构的主题化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胡建华;汉语中的主位与子主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张成进;袁善来;;现代汉语存现句的主题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6期
5 申小龙;论汉语主题句的类型学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6 韩巍峰;梅德明;;形义错配结构及其主题化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梅德明;韩巍峰;;主题—主语之辩[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8 喻浩朋;汉语“的”后名词短语主题化的制约条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赵金冠;赵延红;;“副+名”结构之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苏云鹃;;浅析汉语限定词“各”[J];考试周刊;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英杰;从语用角度研究英汉主题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陶言敏;现代汉语主语从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琳;现代汉语宾语位置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赵宁;“V不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谭铁红;现代汉语被动结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黎婷婷;语义演化的典型理论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马婷;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麦涛;汉语“都”量化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张成进;现代汉语存现句语义语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10 刘春芳;《世说新语》篇章结构语用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97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9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