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内部理据探索

发布时间:2018-03-30 04:14

  本文选题:日语拟声、拟态词 切入点:外部理据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摘要】:拟声、拟态词是人类语言系统中的一部分 ,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非任意性历来被认为是语言系统外部的现象而未被重视。事实上 ,在日语中拟声、拟态词不仅具有语言的外部理据 ,其语音上的促音、流音、拨音、长音和清浊音的规律 ,其形态上的重叠现象 ,以及其语义的起源和衍生 ,都说明拟声、拟态词还具有语音、形态和语义等内部理据。
[Abstract]:Onomatopoeia is a part of the human language system. The non-arbitrariness between signifier and signifier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n external phenomenon of the language system and has not been taken seriously. In fact, in Japanese onomatopoeia, The mimic words not only have the external motivation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rules of sound promotion, flow sound, dial sound, long tone and clear turbid sound, the overlapping phenomenon in form, and the origin and derivation of semantic meaning, all of which explain the onomatopoeia. Mimic words also have internal motivations such as pronunciation, morphology and semantics.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朱冠明;相关义群的认知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7 贾玉娟;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相悖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李劲荣;从认知图式看两种表领属关系的主谓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兴荣;从《新华新词语词典》看新词语造词法[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灿煌;从语言的理据看术语翻译的三种方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3 蔡宇华;湘菜名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周秀娟;英汉“中间阶段”情感的隐喻概念对比[D];延边大学;2001年

8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9 孙厌舒;隐喻与文化——关于美国当代政治隐喻和经济隐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会娟;连谓结构中动词的数量及其排列顺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严辰松;汉英词汇透明度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2 于海江;符号的任意性与词的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芳;语言的内部理据与词汇学习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佟玲;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4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684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