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汉日愿望表达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2 11:42

  本文选题:汉语 + 日语 ; 参考:《湖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需要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意愿。在汉语中,我们常用“想”、“要”、“愿意”等词来表达主体的愿望,在日语中,一般用“タイ”句型来表示主体的愿望,当主体是第一人称时,用“~したい”,若是第一人称以外的主体时,则用“~したがる”。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总是不能正确区分汉语“想”和日语的“タイ”。本文将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想”和“タイ”语义和语用的异同点。本文共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介绍相关先行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考察先前学者们对汉语“想”、日语“タイ”,及对于二者的对比研究,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想”和日语“タイ”的语义、句法特征对比。在描写“想”和“タイ”的语义句法特征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并找出其异同点。第三章为汉语“想”和日语“タイ”的语用对比,通过例句分析,总结其语用上的异同点。考察结果表明,“想”和“タイ”都有表示说话人做某事的愿望,但该想法只是停留在愿望阶段,最终是否付诸行动,是否能够实现均不确定。从不同点来说,汉日愿望表达在人称和时态上有所不同。就人称来看,汉语中,当愿望主体是第一人称时,句子往往会有人称主语代词“我”。而日语本身具有省略第一人称主体“我”的特征,所以其愿望表达句中不会出现第一人称的人称代词。如果出现了,则常表示强调或对比。其次从时态特征来看,汉语的愿望表达句“想”不能接时态助词“着”、“了”、“过”,而日语的愿望表达句允许有表示过去时态的助词。最后,从语用的角度出发,汉日愿望表达方式在疑问句和第三人称做愿望主体时有以下不同点。汉语愿望表达方式“想”句不论是疑问句句式还是第三人称做愿望主体时,皆不会有表达方式的变化,直接使用“想”字构句。但“タイ”句要考虑语言使用的是否恰当,是否会造成失礼的负面影响。在使用时常会用其他表达方式替换。当愿望主体为第三人称时,原则上使用“たがる”句式表示主体的愿望,但根据调查发现,日语母语者几乎不用该句式,而是采用其他表达方式来传达他人的愿望。
[Abstract]:In daily communication, people often need to express their wishes or wishes. In Chinese, we often use the words "want", "want" and "willing" to express the wishes of the subject. If the first person is not the subject, then use the ". For Japanese beginners,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ning and pragmatics of "thought" and "Li Li".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advance research, the purpose and object of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illustrated by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inese, Japanes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mparison of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eatures between "thought" and Japanese.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semantic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ought" and "Yu",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 and finds ou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rag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d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ragma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amp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inking" and "thinking" have the desire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desire to do something, but the idea just stays at the stage of desire, whether it will be put into practice or not, whether it can be realized or not is uncertain.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wishes is different in person and tense. In Chinese, when the wish subject is the first person, the sentence will often be called the subject pronoun "I". Japanese itself is characterized by omitting the "I" of the first person subject, so there is no first person pronoun in its wish expression. If it appears, it is often emphasized or contrasted. Secondly, in terms of tense features, Chinese wish expression sentence "want" can not be followed by tense auxiliary words "Ze", "already", "over", while Japanese wish expression sentence allows auxiliary words to represent past tense. Finally, from the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expression of wish whe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the third person are called the subject of wish.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a question sentence or a third person as the wish subject, there will not be any change in the way of expression, and the word "want" will be used directly to construct a sentence. But the sentence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the language is used properly or not, and whether it will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indecency. When used, it is often replaced by other expressions. When the wish subject is the third person, in principle, the sentence of "Li Li" is used to denote the wish of the subject.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native speakers of Japanese almost do not use the sentence, but use other expressions to convey the wishes of others.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6;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小沙;应重视对高年级学生日语副词学习的指导[J];日语知识;2000年06期

2 刘君梅;边防日语教学的几点设想[J];武警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丁贤土;日语“可能”的表达方式及其教学难点[J];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01期

4 陈桂昭;谈职高日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日语的能力[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3期

5 汤金树;日语猜谜[J];日语知识;2001年10期

6 吴英杰;论计算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03期

7 罗萍;关于“疼痛”的日语表现形式[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徐一平;中国的日语研究史初探[J];日本学刊;2002年01期

9 牛虹;开放教育中日语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08期

10 陈震寰;中医研究生日语教学的方法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力;;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张明杰;;关于日语的数量表现及其教学[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3 王升远;周庆玲;;中国日语教育史视阈中的张我军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杨秋香;;“科技日语”教学初探[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二外日语教学新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4年

6 王向远;;日本在华实施奴化教育与日语教学的强制推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谭爽;;发展新兴教学手段推进日语教学改革[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关宜平;;汉日同形名词的意义与用法差异——从“视线”和“视线”的对译来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大事记[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10 黄荣光;;“浮雕法”教学初探——从大学低年级日语教学谈起[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金波;发扬日语特色 打造国际品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唐磊;走近高中日语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滢;增强对日语教学的指导[N];中国教育报;2012年

4 杨杰 金柱;黄土地上走出的日语专家[N];开封日报;2006年

5 尹建忠;市三中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努力拓宽办学渠道[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6 ;打造双语特色品牌 创办人民满意学校[N];大连日报;2010年

7 商报记者 王东;高端教材和辞书前景看好[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文冀;世图北京引进出版日本销量第一考试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9 渤海大学 高峰;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4年

10 吴海涛;教材经典 文化津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万玲华;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汪丽影;日语汉字词及中国学习者习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洪会;「~こむ」型复合动词的认知和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马冰;日语精读教科书的分析和使用建议[D];渤海大学;2015年

3 韩秀钰;对日语暧昧的再认识及其教育指导[D];渤海大学;2015年

4 孙敏;网络资源在高职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欣;日语授受表现及其教学指导法[D];渤海大学;2016年

6 管紫含;日语精读课中的日本文化教育[D];渤海大学;2016年

7 袁可沁;[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蒋乔俏;针对汉语母语者的日语量词学习指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婉竺;论汉语韵尾在日语中的表记[D];黑龙江大学;2016年

10 唐云;日语逆接接续词的用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8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878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9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