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本文选题:因果关系 + 表现形式 ; 参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2期
【摘要】:正 汉语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来说,单句通过介词、复句通过连词或由连词构成的呼应关系表达。日语则不同,它的结构与特点,决定了它在各种功能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因果关系也不例外。本文拟就日语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进行探讨。 1.非常用因果关系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首先请看下例。 1)未熟者御指导尚不懂世故,请多多指教。 2)等。三角形ABC二等边三角形,因此,△ABC为等腰三角形。 3)田中氏学问热心仕事极真面目贵大学田中氏推荐/田中热心学问,工作也极其认真。谨此向贵校推荐。
[Abstract]:The form of causality in positive Chinese is relatively simple. Generally speaking, single sentence is expressed by preposition, complex sentence is expressed by conjunctions or by conjunctions. Japanese is different, its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its diversity in various functional forms, causality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causality in Japanese. 1. Non-common causality forms and their functions first see the following example. 1) not familiar with the royal guidance has not yet understood the world, please teach more. 2) etc. The triangle ABC is an equilateral triangle, so ABC is an isosceles triangle. 3) Tanaka Scholarship is enthusiastic about official affairs. Your university recommends Tanaka / Tanaka is eager to learn, and works very seriously. I have the honour to recommend to your school.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清民;英语简单句中的因果关系初探[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2 王伟;;英语中因果关系的表达[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Rich Devos;丁彩霞;;选择乐观[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8年36期
4 王艳玲;吴惠升;;关于表达因果关系接续词的习得的考察——以「それで」「そこで」「だから」为中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黄世敏,梁焕强;科技英语因果关系的句间实现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6 陈力大;;GMAT阅读部分核心考点浅析[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6年Z2期
7 曹黎明;;汉语真正违实条件句的句法结构及认知语义问题考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0期
8 冷铁铮;;论日语中表现因果关系的主要形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年05期
9 牛新生;;because与for的同和异[J];大学英语;1986年06期
10 黄景明;;改革英语教学应从阅读教学开始[J];天津教育;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碧芳;;外事商贸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对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史丽;;否定投射浅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秦文萍;韩肖清;宋建成;;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张晓光;;基于功能理论下的英译汉中的情态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裴振霞;;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智宏;王艳;;英语谚语趣谈[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吴克炎;;论强调汉语“暗被动”在消除英语盲点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瞿春波;;浅议合作学习之误区[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静;刘玲;;大学英语教学背负的文化使命[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10 朱纪明;;俄语静词类型的不定人称句浅析[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潘文国;对当前社会“英语热”现象的思考(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威宁县九三中学 黄宁君;注重文化差异 促进英语教学[N];毕节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雪莹;俄语中的因果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赵鸿;关于日语女性用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庆爱;韩汉“原因”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07年
2 金伟英;基于语料库的因果连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刘忠侠;从接续助词「カ(?)」看原因·理由节和条件节的接点[D];湖南大学;2011年
4 江波;表示因果关系的语法功能词[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文凤;因果关系的表达与逻辑推理[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光;支持性言语反馈的日中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谭娟;英译汉中的翻译腔问题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静元;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疑问句的中日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胡志强;现代日语祈使句中动词性谓语的语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慧;中日附和表现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3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97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