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区日语学习者的塞音持阻时长研究
本文选题:塞音 + 持阻时长 ; 参考:《现代外语》2006年01期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粤方言区学习者中出现的日语塞音持阻时长问题进行的实验研究,验证该问题是否源于母方言入声韵尾的影响。笔者利用数字录音机(DAT)在专用录音室请4名日语母语(东京方言)被试和4名世居广州的日语学习者被试录制了含有各类日语塞音的语句(其中学习者被试加录了有入声韵尾和无入声韵尾的两种粤方言语句),利用2000型SUGI语音分析系统测量录音中所有塞音的持阻时长,并对所得近2000个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清塞音持阻时长上,学习者被试与母语被试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表示粤方言的入声韵尾并未对日语清塞音习得造成影响。但在浊塞音持阻时长上出现了具有显著意义的差别。通过深入分析研究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whether the problem of the duration of Japanese stopper in Cantonese dialect i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honetic end of the mother dialect. Using a digital tape recorder (DAT), four Japanese native speakers (Tokyo dialect) and four Japanese learners living in Guangzhou were asked to record sentences containing all kinds of Japanese stop-notes. In this paper, two Cantonese dialect sentences with and without rhyme end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retention time of all stoppers in the recording by using Model 2000 Sugi phonetic analysis system.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nearly 2000 data are m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arners and the native speakers in the duration of reten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phonetic end of Cantonese dialect has no effect on the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tongues. Howe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retention of turbid stopper.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作者单位】: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韫佳,初敏,贺琳;汉语语句重音的分类和分布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2003年06期
2 邓晓华,王士元;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J];民族语文;2003年04期
3 段纳;从词汇扩散理论看平顶山新派方言古入声字语音的变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4 马秋武;贾媛;;天津话上声的两条“变调规则”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黄远振;论语言的简化现象及其成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欧阳骏鹏;词汇扩散理论述略[J];学海;2003年06期
7 何广见;语音缺陷的生成类和评判类论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8 孙锐欣;廿八都话的中塞调的实验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9 何广见;语音缺陷的确认和评判[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邵慧君;;粤西茂名地区粤方言语音特点综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邦容;;布依语口语的语音变化现象[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邓晓华;汉藏语系的语言关系及其分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钟智翔;论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龙安隆;福建邵将区方言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7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超;《说文解字》引“通人说”考[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马毛朋;陕西渭南方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斐;陕西潼关方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梅;徐州市区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郑宏;陕西蒲城方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史俊;《广韵》异读探讨[D];苏州大学;2005年
7 陈凌;湖口方言语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安红;普通话语音视位系统初探[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9 章文静;江淮方言、汉语普通话和英语标准发音语音体系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许良越;当代音系理论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应用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光明;;普通话“清入”的归调问题[J];辞书研究;1981年01期
2 伍铁平;;雅可布逊:《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普遍现象》[J];当代语言学;1981年03期
3 Roman Jakobson;C.Gunnar M.Fant;Morris Halle;王力;;语音分析初探(下)——区别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J];当代语言学;1981年04期
4 桥本万太郎;孙以芗;陈庆延;温端政;;西北方言和中古汉语的硬软颚音韵尾——中古汉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的不同作用[J];语文研究;1982年01期
5 傅懋R,
本文编号:2067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06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