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日语教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
本文选题:日语教材 + 模态 ; 参考:《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新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呈现出多样化的新形式,越来越来多的符号源参与意义构建,形成了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指的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并通过语言、图像、动作、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它主要研究不同模态在意义构建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语言的教学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化以及教学改革的实施,多模态资源在教材中广泛运用,如彩色印刷,大量的图表、图片、音频以及参考用ppt等,教材逐渐呈现多模态特征。针对这一变化,对教材的分析也从仅包含语言模态(文本)的单模态的分析,转向对包含文字、图表、图片、颜色等其他符号资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这些符号资源可大致分为两种主要模态:语言模态(文本)及视觉模态(包括图表、照片、漫画、插图、颜色)等。为了能深入地了解教材中的多模态资源完成意义构建的过程,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教材本身进行分析和评判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对教材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助于教材编者了解反馈意见,也有助于师生更深入的了解多模态资源在教材话语构建中的作用,使他们更好地利用教材的多模态资源来进行教与学。基于此,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Martinec口Salway的图文系统论为依托,构建了适于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突破了过去对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进行孤立研究的局限。以中国高等教育社2006年首次出版的《基础日语综合教程》的第1册和第2册,以及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11年首次出版的《まるごと(理解篇)》的初级1和初级2为研究对象,对这四本教材(合计1432个视觉模态)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通过分析,本文解析了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的特点,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也验证了笔者的框架理论。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这两套多模态教材中的文字和排版特征如何?(2) 这两套多模态教材中的视觉模态的三大元功能(再现功能、互动功能、构图功能)是如何体现的?(3) 这两套多模态教材中的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的地位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如何,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完成意义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1)这两套教材的字体大小、行列间距都在标准范围内,可确保读者有良好的视觉效果。(2)这两套教材中体现三大元功能意义的视觉模态分布不平衡,体现再现及构图功能的视觉模态的设置较多,相比而言,体现互动功能的视觉模态设置的较少。(3)在地位关系上,《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中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更多的处于平等关系,而在《まるごと(理解篇)》中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更多的处于不平等关系且视觉模态从属于语言模态;在逻辑语义关系上,《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中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扩充信息方面,而在《まるごと(理解篇)》中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解释说明方面。在分析考察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两套教材编写在多模态方面的不足,《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主要表现在体现互动功能的视觉模态设置过少、《まるごと(理解篇)》主要表现在语言模态与视觉模态的设置不平衡等。此外,在处理视觉模态与语言模态之间关系上,提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教师开展多模态教学活动,多模态教材编写等三方面的建议。论文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未对听觉资料和动态图像做多模态进行分析,笔者今后会在语言模态、视觉模态以及听觉模态的相互关系方面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 the discourse in the new media age presents a variety of new forms , and more and more symbol sources are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 - modal discourse . ( 3 ) How do they interact to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 ( 2 ) The visual mod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se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is not balanced , and the visual modality of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is less .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search ,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modal and visual modality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modal and visual modality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美娴;;人-机-人交流中符号模态选择及其意义整合——以多模态语篇博客网页分析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帮印;;话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3 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4 曾方本;;多模态符号整合后语篇意义的嬗变与调控——兼论从语言语篇分析到多模态语篇分析转向时期的若干问题[J];外语教学;2009年06期
5 张时倩;;中外两则企业图标的多模态对比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3期
7 谢竞贤;董剑桥;;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6期
8 胡壮麟;;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4期
9 丁薇;;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与大学生的多元表达能力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静;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侯涛;多信息融合滤波的多模态智能控制在高速列车速度控制中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聂为之;多模态媒体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刘鹏;慢性伤口光学仿体的多尺度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宝磊;多元优化过程记忆算法及动静条件下多模态寻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7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邵荣;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玉竹;中美报刊政治漫画的批评性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4 周德英;基于多模态互动意义的公益广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蒋迪;计划生育宣传画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6 宋康利;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君艳;中国文化网主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凌霄;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平面商业广告英汉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晓倩;多模态语篇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10 葛欣;中职英语物流词汇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0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09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