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汉、日口译中的被动翻译不对应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3 03:06

  本文选题:被动句 + 汉日互译不对应 ; 参考:《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日语句中,动词未然形后接「れる/られる」形式构成被动句,日语被动句作为日语语法体系中的重点及难点常常出现在文章及日常会话中。作为外语学习者,习惯于看见「れる/られる」形式就翻译成含有“被”字的被动句,实际翻译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笔者发现两种语言的被动句互译形式存在多种不对应情况。本文以尤金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中提出的“翻译并非语言形态的转移,而是追求信息的准确传达,翻译中存在动态等价与形态等价,因此动态等价优于形态等价”的观点为指导,通过大量对比中日被动句的原文与译文形式,将不对应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日语被动形式而其汉译为主动句,另一类是汉语被动形式而其日译为主动句。并在分析日语被动句的汉语译文时,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将日语被动句按照受事主语直接还是间接受到动词的作用、影响,将日语被动句划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又将直接被动句按照句子表达的情感色彩具体分为有情被动句与无情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按照动词的自他性分为自动词被动句与他动词被动句。最后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词类功能及历史发展多方面因素,探究造成中日被动句互译不对应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为今后的日语学习者提供借鉴与帮助。
[Abstract]: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the passive sentence of a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is often translated into a passive sentence containing the word "be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The effect is often poor, and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undesirable situations in the form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assive sentences in the two languages. The view of state equivalence is guided by a large number o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which will not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passive form in Japanese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is the active sentence, the other is the passive form of Chinese and its Japanese translation as the active sentence.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s that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 subject. The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are divided into 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and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and the 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are divided into passively passive sentences and ruthless passiv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emotional colors expressed by the sentences, and the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self character of the verbs. By analyzing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the two languages,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class and the many factor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does not occur.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the Japanese learners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雪芹;重动句的类别[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郭梦秋;英汉被动句的互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杨合鸣,王金芳;古代汉语多标被动句试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王媚;张艳荣;;汉俄被动句对比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6期

5 刘琳;;日语被动句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胡继明;郭小龙;;“见+V”式被动句“西周说”辨证[J];汉字文化;2009年04期

7 周莹萍;;《史记》被动句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王曙光;;日汉间接被动句之我见——兼与韩基国同志商榷[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01期

9 范先钢;说帮动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10 David Kilby,周国强;被动句的功能[J];国外外语教学;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徐明;;原型范畴理论下的日汉被动句认知分析[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3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丁婵婵;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玮玮;早期儿童被动句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楠;科技俄语中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翻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奚颖;基于语料库的A Study in Scarlet汉语译文被动句“源语渗透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奕;英汉视译中被动句的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金香花;韩国新闻报道文体被动句的汉语对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Eirene Napitupulu(纳爱仁);汉语和印尼语被动句对比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钟素琳;二语句子加工中隐性施事的构式来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8 徐丹;科普文本被动句英译汉的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郑梅园;中日被动句语用色彩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孙盛华;《JIS Z2320-1-2007标准》,《JRIS J0745~(:2006)标准》翻译项目报告[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2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092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