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无助词表达的功能、使用条件及教育学上的引入

发布时间:2019-02-17 18:02
【摘要】:本文以本身助词就不存在的无助词现象为中心考察了无助词的功能、使用条件及引入日语教学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大多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例子,所以这些例子是否自然是一个问题。其次,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场所作为口语中很重要一部分却很少有人提到。此前的研究大多将重点集中在一部分助词上。因为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无助词文是最典型的一种情况,所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考察研究以本身助词就不存在的无助词现象为中心,使用无助词的功能、使用条件以及引入日语教育的方法。 第0章介绍了本文的课题。第1章介绍了与本文相关的前人的研究、其中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构成。第2章中首先从谈话场景里的信息传递角度考察了无助词的功能特别是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情况。第3章在此基础上根据助词不同分成四种讨论了必须加助词的情况,助词省略的情况和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无助词各自的使用条件。第4章分析了如何将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无助词引入到日语教育中去。第5章总结前文,,指明今后的课题。 作为本文的结论共有以下三点: 1、在特定的谈话场合里可以用无助词表达来提出话题。在一般谈话场合里,以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为基础进行交流时,名词和谓语不需要遵循严密的逻辑关系,这是无助词表达和有助词形式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将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无助词文共分成一、回避发话场合里的对比性和排他性情况;二、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情况;三、礼貌表达三种情况来讨论谈话场合带来的影响,发现当说话人想要回避排他或者对比的时候使用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无助词文,这也是和有助词形式的区别。 2、在场景讨论的基础上,分助词一一讨论发现:要特别强调对比和排他时必须用助词,为了回避这种对比和排他时用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无助词表达,在助词功能不是强调对比和排他的情况下,可以用助词省略。 3、将助词本身就不存在的无助词表达引入日语教学时,在1中谈到三种情况的基础上设定了说话人意识到说话场景和人际关系的场景、说话人有很强感情表达的场景两类基础教学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helplessness which does not exist in the auxiliary word itself.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unction of the helpless word, the conditions of its use and the method of introducing Japanese teaching. Most of the research so far has been done by authors themselves, so whether these examples are naturally a question. Secondl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ken language, the common place of speaker and hearer is seldom mentioned. Most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some of the auxiliary words. Because the helpless words that do not exist in the auxiliary word itself are the most typical case, this paper will begin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helpless words that do not exist in the auxiliary words themselves, and using the function of no auxiliary words. Conditions of use and methods of introducing Japanese education. Chapter 0 introduces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revious studies related to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problem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n Chapter 2, the function of the helpless words, especially the non-existence of the auxiliary words, 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conversation scene. On this basi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auxiliary word must be add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uxiliary words, the situation of auxiliary omitting and the conditions of using helpless words which do not exist in the auxiliary word itself. Chapter 4 analyzes how to introduce helpless words which do not exist in Japanese education. Chapter 5 summarizes the above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topic. A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there are three points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conversation situations, nouns and predicates do not have to follow a strict logical relationship when communicating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known to both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ression without auxiliary words and the form of auxiliary words. On this basis, the helpless words and articles which do not exist in the auxiliary word itself are divided into one, avoiding the contrastive and exclusive situation in the utterance, second, expressing the author's strong feelings; Thirdly, politeness expresses three situation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 conversation, and finds that when the speaker wants to avoid exclusivity or contrast, he uses the helpless words which do not exist in itself,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uxiliary form. 2. On the basis of the scene discussion, it is found that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contrast and exclusiveness, we must use the auxiliary words, in order to avoid the contrast and exclusiveness, we should use the helpless words which do not exist in the auxiliary words. In the case where the auxiliary function is not to emphasize contrast and exclusiveness, the auxiliary word can be omitted. (3) when introducing the expression of helpless words which do not exist in the auxiliary word itself into Japanese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 situations mentioned in 1, the speaker is set up to be aware of the speaking scene and the scen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speaker has strong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scene of two basic teaching method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西游记》中助词“将”的使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何剑丽;;河西方言里的助词“价”[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肖艳;;湘潭县方言“哒”与普通话“了”的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4 柯辛佩;表示原因、理由的接}氈省哎酯啤薄哎违恰薄哎啤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5 郑献芹;“受事+被+动”句式中“被”的词性辩析[J];殷都学刊;1995年02期

6 邱根成;サ变复合动词的助词插入用法[J];日语知识;2003年07期

7 劳醒华;简述古汉语指示代词向非代词的转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陈建敏;;现代汉语口语中的“V+他+NumP”[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9 王鸿雁;;从汉语助词的起源、发展、演变看促使实词虚化的几点动因[J];语文学刊;2009年07期

10 黄维;邓艳平;;你认识“了”吗[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蕊;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俞志慧;;《国语》版本源流及公序本系统二子本之对比[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5 陈肖霞;;连续话语中不送气塞音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桂成;;说“像”及“似的、一样、一般”[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姜柄圭;;学术领域语料的“V+N”搭配特点与汉韩机器翻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记者 纪海珠;怎么教孩子说话[N];信息时报;2003年

3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邢福义;“十来年”义辨[N];光明日报;2010年

4 培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领域的又一部力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5 赵晓蓉 辛之 张宝东 张伟珍 朱胜龙 张雨门;书名:在品位和市场之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姜乃强;赴日留学与日语教育呈现新动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张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文化软实力解读之日语国际推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宋晖;高端学术会议提升中国日语教育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甘谷县常家庙学校 颉景峰;浅谈“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N];天水日报;2007年

10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斌;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楚倃芳;中古o"姙助奮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申美花;[D];复旦大学;2010年

9 毛文伟;现代日语助词性机能辞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乐平;无助词表达的功能、使用条件及教育学上的引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王晚明;对格助词“に”的语义网络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李荫;现代汉语助词项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4 杜明鸳;周口方言的助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苟坤;格助词「して」的形成和语义及历史变迁之考察[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李燕燕;《碧岩录》助词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7 杨欣;昆明方言体助词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颖;朔城区方言助词“哩”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刘果;禹州方言助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5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425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d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