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影响看中国学生对日语动词的掌握
[Abstract]:......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学院 日本九州大学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董翠红;刘冬慧;;《论语》的焦点表达[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康连星;;兼语式、致使结构和使、叫、让构块式[J];才智;2008年13期
6 郭云;;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与句式转换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2期
7 朱晓红;;英汉分句作定语的语义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6期
8 文旭;;话题与话题构式的认知阐释[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贾刚如;;汉人的思维方式与汉语语言规则的养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长武;;复动补充复句的语义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9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睿;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刁艳红;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8 吴慧颖;“人人”与“每个人”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苏文文;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宁;从アスペクト视角看日语动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沈国华;试论日语动词的分类和“一ている”的意义(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3 侯仁锋;汉日语动宾结构的比较[J];日语知识;1998年09期
4 姚继中;日汉动宾结构比较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王玉林;关于“へていゐ形”含义、用法的讲授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6 张继文;中译日的结构调整与转换[J];日语知识;2003年10期
7 铃木裕文;日语“V出す”和汉语“V出”的差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3期
8 王君;;日语的SOV语序与其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J];文学教育(下);2010年06期
9 姚继中;日汉动宾结构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10 刘晶;;医用日语的词序及其汉译[J];日本医学介绍;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池上嘉彦;;日语——“撒旦的语言”[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谷丽萍;;日语中表示状态的几个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陈一平;;浅谈中级日语听力教学及训练方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隋福民;黄德根;;面向机器翻译的日语形态素解析方法[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淑美;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瑞朋;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跨标点句句法关系约束条件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静;藏缅语宾语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兰霞;荷兰学习者习得“了”的动态变异考察[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才华多旦;藏日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闻广益;汉语与日语量词的对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闫志章;日语外来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著清;日汉颜色词使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张添羽;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夏晓丽;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尹航;日本女性语的变迁[D];山西大学;2007年
8 袁子凌;英日礼貌语言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日文时体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邓圆;日语的主语省略以及与汉语和英语的比较[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31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43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