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英语言禁忌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07:08
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和社会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日英三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导致汉日英禁忌语有同有异。忽略了这一点,将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引发矛盾,造成文化冲突。而分析和研究汉日英语言禁忌,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进行沟通,完成交际任务。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和创新之处以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语言禁忌的概述,阐述禁忌及禁忌语的概念,简要分析禁忌语的特点。第三章对汉日英语言禁忌在类型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共通性主要涉及生理行为禁忌、宗教禁忌、人体器官禁忌和咒骂语禁忌,差异性主要涉及姓名称谓禁忌、隐私话题禁忌、性爱生育禁忌、行业禁忌、节日庆典禁忌、数字禁忌等六个方面。第四章对比汉日英禁忌语在规避手段上的使用情况。第五章对比三种语言禁忌产生的动因,探究不同语言禁忌产生背后的深层历史心理文化原因。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依据、选题价值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0.1.1 选题依据
0.1.2 选题价值
0.1.3 研究现状
0.2 主要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0.2.1 研究难点
0.2.2 创新之处
0.3 研究意义
0.3.1 丰富禁忌语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
0.3.2 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意义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参照与分类对比相结合
0.4.2 微观分析与宏观统照相结合
第一章 语言禁忌概述
1.1 语言禁忌的界定
1.2 语言禁忌的特征
1.2.1 民族性
1.2.2 集团性
1.2.3 时代性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同和异
2.1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共通性
2.1.1 生理行为类
2.1.1.1 死亡类
2.1.1.2 疾病类
2.1.1.3 排泄类
2.1.2 宗教神灵类
2.1.3 人体器官类
2.1.4 咒骂语类
2.2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差异
2.2.1 姓名称谓类
2.2.2 隐私话题类
2.2.2.1 年龄和婚姻状况
2.2.2.2 收入状况
2.2.3 性爱生育类
2.2.4 行业语类
2.2.4.1 商业
2.2.4.2 渔业及深山劳作业
2.2.4.3 戏剧界
2.2.4.4 「女房詞」
2.2.5 节日庆典类
2.2.6 数字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日英禁忌语规避手段对比
3.1 语音手段
3.1.1 换用手段
3.1.2 简省手段
3.2 词汇手段
3.2.1 创造专有名词
3.2.2 词语替换
3.2.2.1 用近义词替换
3.2.2.2 用反义词替换
3.2.2.3 用其他词语替换
3.2.2.4 用外来词替换
3.3 语义手段
3.3.1 故意模糊
3.3.2 避重就轻
3.4 文字手段
3.4.1 缺笔
3.4.2 拆字
3.4.3 缺字
3.4.4 逆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形成动因对比
4.1 形成动因的共通性
4.1.1 敬畏心理
4.1.2 求吉心理
4.1.3 礼貌心理
4.2 形成动因的差异性
4.2.1 等级观念差异
4.2.2 价值观差异
4.2.3 宗教信仰差异
4.3 本章小结
本文的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汉语语言禁忌列表
附录三:日语语言禁忌列表
附录四:英语语言禁忌列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汉语死亡类禁忌语的分析[J]. 刘彤.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S1)
[2]关于日语禁忌语的现状及其成因的考察[J]. 李莉薇.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0(02)
[3]比较中日两国的数字喜好与忌讳[J]. 钱万万.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3)
[4]日本礼仪中“生”的忌讳语探究[J]. 朱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1)
[5]日本人祖先忌讳汉字的原因[J]. 张彦萍. 文学教育(下). 2009(12)
[6]日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词[J]. 庞婷婷.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7]论语用学理论的演化路径[J]. 鲁苓. 中国外语. 2009(01)
[8]中日风俗习惯的异同——以色彩和数字禁忌为中心[J]. 刘笑非. 语文学刊. 2008(15)
[9]日本人人生礼仪中“死亡”的忌讳语探究[J]. 朱棠.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6)
[10]英汉委婉语、禁忌语与文化教学[J]. 杨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硕士论文
[1]从禁忌语看中日禁忌文化[D]. 张鑫.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D]. 杨万宁.黑龙江大学 2012
[3]蒙汉语禁忌语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D]. 晶珍.安徽大学 2012
[4]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D]. 于丽雯.成都理工大学 2012
[5]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D]. 王超.吉林大学 2011
[6]中日语言中的女性禁忌语[D]. 牛晶.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51307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依据、选题价值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0.1.1 选题依据
0.1.2 选题价值
0.1.3 研究现状
0.2 主要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0.2.1 研究难点
0.2.2 创新之处
0.3 研究意义
0.3.1 丰富禁忌语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
0.3.2 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意义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参照与分类对比相结合
0.4.2 微观分析与宏观统照相结合
第一章 语言禁忌概述
1.1 语言禁忌的界定
1.2 语言禁忌的特征
1.2.1 民族性
1.2.2 集团性
1.2.3 时代性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同和异
2.1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共通性
2.1.1 生理行为类
2.1.1.1 死亡类
2.1.1.2 疾病类
2.1.1.3 排泄类
2.1.2 宗教神灵类
2.1.3 人体器官类
2.1.4 咒骂语类
2.2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差异
2.2.1 姓名称谓类
2.2.2 隐私话题类
2.2.2.1 年龄和婚姻状况
2.2.2.2 收入状况
2.2.3 性爱生育类
2.2.4 行业语类
2.2.4.1 商业
2.2.4.2 渔业及深山劳作业
2.2.4.3 戏剧界
2.2.4.4 「女房詞」
2.2.5 节日庆典类
2.2.6 数字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日英禁忌语规避手段对比
3.1 语音手段
3.1.1 换用手段
3.1.2 简省手段
3.2 词汇手段
3.2.1 创造专有名词
3.2.2 词语替换
3.2.2.1 用近义词替换
3.2.2.2 用反义词替换
3.2.2.3 用其他词语替换
3.2.2.4 用外来词替换
3.3 语义手段
3.3.1 故意模糊
3.3.2 避重就轻
3.4 文字手段
3.4.1 缺笔
3.4.2 拆字
3.4.3 缺字
3.4.4 逆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日英语言禁忌的形成动因对比
4.1 形成动因的共通性
4.1.1 敬畏心理
4.1.2 求吉心理
4.1.3 礼貌心理
4.2 形成动因的差异性
4.2.1 等级观念差异
4.2.2 价值观差异
4.2.3 宗教信仰差异
4.3 本章小结
本文的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汉语语言禁忌列表
附录三:日语语言禁忌列表
附录四:英语语言禁忌列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汉语死亡类禁忌语的分析[J]. 刘彤.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S1)
[2]关于日语禁忌语的现状及其成因的考察[J]. 李莉薇.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0(02)
[3]比较中日两国的数字喜好与忌讳[J]. 钱万万.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3)
[4]日本礼仪中“生”的忌讳语探究[J]. 朱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1)
[5]日本人祖先忌讳汉字的原因[J]. 张彦萍. 文学教育(下). 2009(12)
[6]日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词[J]. 庞婷婷.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7]论语用学理论的演化路径[J]. 鲁苓. 中国外语. 2009(01)
[8]中日风俗习惯的异同——以色彩和数字禁忌为中心[J]. 刘笑非. 语文学刊. 2008(15)
[9]日本人人生礼仪中“死亡”的忌讳语探究[J]. 朱棠.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6)
[10]英汉委婉语、禁忌语与文化教学[J]. 杨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硕士论文
[1]从禁忌语看中日禁忌文化[D]. 张鑫.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D]. 杨万宁.黑龙江大学 2012
[3]蒙汉语禁忌语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D]. 晶珍.安徽大学 2012
[4]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D]. 于丽雯.成都理工大学 2012
[5]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D]. 王超.吉林大学 2011
[6]中日语言中的女性禁忌语[D]. 牛晶.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51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15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