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情境植入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杜甫《兵车行》英译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25 04:34

  本文选题:古诗 + 情境植入 ; 参考:《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情境植入是Langacker提出的关于交际双方与所述内容互动的认知理论,指的是说话人如何基于当前话语空间的共享情境引导受话人锁定事物或事件位置,以达成共同心理指称的过程。从名词短语和定式小句的情境植入方式入手,对《兵车行》原文和十篇国内外译文进行考察发现:原文中光杆名词以定指义为典型,其定指性主要通过隐含的时空场景和篇章信息来实现,译文中却添加了定冠词、回指代词等显性的情境化成分和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所标明的参与者信息;原文中并未出现时态、情态等标记,而译文则倾向于显化小句的时态和情态特征;译文普遍采用外显的形式明确原文隐含的情境植入成分,对原文中的事物和过程描写采用更为主观的识解方式。原文和译文在植入方式上具有各自的语言特点,但在功能上基本对等,比较而言,国内译者更能领会诗歌中隐含的情境植入特征。
[Abstract]:Situational implantation is a cognitive theory put forward by Langacker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ve parties and the content in question. I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how the speaker leads the speaker to locate things or events based on the shared situation in the current discourse spa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reference. Starting with the way of situational implantation of noun phrases and fixed clauses,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en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nslations of the original text.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original text, the noun with a bare pole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finite meaning. Its nominality is mainly realized by implicit space-time scene and text information, but explicit situational elements such as definite article, anaphora pronoun and the participant information indicated by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son pronoun are added to the translation. There are no tenses, modality and other markers in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the target text tends to express the tense and mod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use, and the translation generally uses explicit forms to explicitly implicate the contextual implants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description of things and processes in the original text is described in a more subjective way.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re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By comparison, the domestic translators can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知语法框架下汉英主题结构的标记性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BYY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完权;;话语互动中的光杆有定宾语句[J];当代修辞学;2015年04期

2 牛保义;;情境植入——认知语法研究的一条进路[J];外文研究;2013年04期

3 王军;;英汉有定与无定的图式特征[J];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4 完权;;指示词定语漂移的篇章认知因素[J];当代语言学;2012年04期

5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年04期

6 完权;;超越区别与描写之争:“的”的认知入场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2期

7 谭业升;;转喻的图式-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8 完权;;入场理论:认知语法的新进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王明树;文旭;;“主观化对等”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李白诗歌《送友人》英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8期

10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主体与客体意识表达[J];外语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鑫莹;现代汉语光杆名词语义的认知语法研究:情境植入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鹏飞;;形容词定谓转换的实现条件与“的”“很”的统一认知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03期

2 吴吉东;蔡龙权;;入场元素概念解析——兼关系词入场元素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03期

3 李亚培;王义娜;;情境植入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杜甫《兵车行》英译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4 牛保义;;英语情态动词may的情境植入功能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5 吴小芳;;《醉翁亭记》转喻英译之比析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6 完权;;“领格表受事”的认知动因[J];中国语文;2017年03期

7 唐晓蓉;;入场理论框架下名词短语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8 韩炫;王斌;;基点空间对散文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7年08期

9 吴飞;张绍兵;;识解路径图式下的位移动词——《雨巷》英译中位移动词翻译的对比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10 李克;卢卫中;;英语专业学生转喻能力对翻译能力的影响探究[J];外语界;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寒冰;现代汉语情态与指称的同现限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邢晓宇;认知入景视角下现代汉语名词的修饰语研究:功能与语序漂移[D];西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消极修辞有开拓的空间[J];当代修辞学;2015年01期

2 牛保义;;汉语名词“类指”义的认知假设[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3 完权;;超越区别与描写之争:“的”的认知入场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2期

4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5 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6 张伯江;;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J];汉语学习;2011年02期

7 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8 仲伟合;王斌华;;口译研究方法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二[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9 杨梅;白楠;;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调查—─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1993-2009)[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10 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霜;;叙事诗《兵车行》翻译中的叙事风格传递[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2064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064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2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