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基本味觉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6:11
本文关键词:汉英基本味觉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十分重视“味”的感觉,味觉是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感知能力之一。对味觉的认识和研究在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深入的成果。民间有的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见,“味”的重要性。不同语言文化对“味”的范畴化不同,基本味觉词的数目也迥然不同。味觉词作为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类聚,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了对“味”的认识和经验。味觉的感知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人类对于味道的感受基本一致,但是对于各种味觉符号的理解和使用却不尽相同。通过对本民族味觉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汉民族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该类词语中的对比研究,也有助于理解中西语言思维以及文化的关联和各自特点。基本味觉词是由古代《黄帝内经》中的“酸苦甘辛咸”逐步演变为今天的“酸苦甜辣咸”,我们可以把“酸苦甜辣咸”视为“酸苦甘辛咸”的情态变体。本文主要以基本味觉词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现代汉语这一共时面,在对味觉词群进行语言学界定的基础上,以“甜”“酸”“苦”“辣”“咸”五个基本味觉词为纲,分别以英语中的“Sweet”对应现代汉语中的“甜”,“Sour”对应“酸”,“Bitter”对应“苦”,“Spicy”对应“辣”,“Salty”对应“咸”,对汉英基本味觉词进行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研究者的注意力一直致力于食品和饮料,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味觉词有关的问题,很少从语言学实例角度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味觉词,对其展开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成果丰硕。国内学者主要从语义的角度,语法的角度,文化、美学的角度,认知和隐喻等方面对汉英基本味觉词做了对比。对于基本味觉词的研究大都着眼于“系统”,不是以“实例”的视角观察味觉词在语篇中的使用。至今,对汉英基本味觉词活用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在学术界,对汉英基本味觉词语义迁移的认知机制对比研究也较少有人问津。本文将在认知语义学和范畴与跨范畴以及次范畴化为理论框架基础上,采取对比研究方法,内省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系统与语篇相互参照的观察方法,以语料库中的实例为依据,分别对汉英基本味觉词跨语义范畴和跨语法范畴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系统中,基本味觉词跨范畴现象的异同。所选对比的语料库为国内外大型权威语料库——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在CCL中,本文结合了其古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对其进行标注,其中以现代汉语语料库为主。本文论述了基本味觉词的初始状态应为名词,指出这种推论是按人类习得语言和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出发的,人类是首先了解实体,其次才是属性和过程的。在语法层面,人类是先习得名词,而后才是动词和形容词的。汉英两个民族,由于长期使用基本味觉词,这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是汉英基本味觉词的初始状态为形容词。这可以在黄帝内经和两大语料库中实例相互佐证。汉英基本味觉词跨语法范畴对比研究表明,汉语基本味觉词转类度(动化度)普遍高于英语基本味觉词转类度。汉语转类度(动化度)较高是因为汉语名词包含动词,动词包含形容词。汉语名词与动词之间是相互蕴含的关系。而英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小有交叉,各词性间独立性较强,有显著区别。汉语转类度(动化度)较高的另一个原因是汉语注重过程化,细节化,隐喻化和形象化;英语则注重把“过程”事物化,概括化和抽象化。因此,相对英语而言,汉语基本味觉词转类度(动化度)相对较高。从宏观上讲,汉语基本味觉词动化度高还有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最后文章作者从两个方面阐释了汉英基本味觉词跨语义范畴的差异性,即汉英基本味觉词隐喻中的属性迁移对比和过程迁移对比。汉英基本味觉词,隐喻中的属性迁移是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同中有异;隐喻中的过程迁移差异较大,英语基本味觉词,只有“Sour”可在跨语义范畴中较多的出现在隐喻中的过程迁移,而其他几个味觉词则很少出现。汉语基本味觉词相对而言较多地出现隐喻过程迁移,基本味觉词“咸”除外。
【关键词】:基本味觉词 跨语义范畴 跨语法范畴 对比研究 次范畴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8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4
- 1.2 Research Questions14-15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5-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6
- 2.1 Related Research of Categorization and Trans-categorization18-21
- 2.2 Related Research of Basic taste terms at Home and Aboard21-24
- 2.3 Summary24-26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2
- 3.1 The Cognitive Semantic Theory26-28
- 3.2 Categorization,Trans-categorization and Subcategory28-32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32-38
- 4.1 Method of Contrastive Analysis32-34
- 4.2 Method of a combination of introspection and empirical study34-35
- 4.3 Method of systematic observ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ext35-36
- 4.4 Data Collection36-38
- Chapter Five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grammar trans-categorization of Chineseand English Basic Taste Terms38-53
- 5.1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 shif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asic tasteTerms38-45
- 5.2 The Verbalization Contras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asic Taste Words45-51
- 5.2.1 The Verbalization of Chinese Basic taste Terms45-48
- 5.2.2 The Verbalization of English Basic taste Terms48-51
- 5.2.3 Summary51
- 5.3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Class Shift frequency distribution51-53
- Chapter Six The Contrast of semantic Trans-categorization of Chinese andEnglish Basic taste Terms53-67
- 6.1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Transfer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asictaste Terms54-60
- 6.1.1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Transference of Chinese Basic tasteTerms54-57
- 6.1.2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Transference of English Basic tasteTerms57-59
- 6.1.3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asic taste Terms on theMetaphorical Attribute Transference59-60
- 6.2 The Metaphorical Process Transfer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asictaste Terms60-65
- 6.2.1 The Metaphorical Process Transference of Chinese Basic tasteTerms60-63
- 6.2.2 The Metaphorical Process Transference of English Basic tasteTerms63-64
- 6.2.3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asic taste Terms on theMetaphorical Process Transference64-65
- 6.3 Summary65-67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67-71
- 7.1 Main findings67-69
- 7.2 Innov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paper69-71
- Bibliography71-75
- 作者简介75-76
- Acknowledgements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韶岩;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2 王媛;;基本味觉词的意义分析和认知解释[J];燕赵学术;2014年01期
3 王静;;汉日基本味觉形容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以汉日甜味词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1期
4 杨洋;董方峰;;对汉语基本味觉词“苦”的认知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2006年11期
5 袁念琪;谁解其中味——当代中国人的口味报告[J];上海调味品;1998年03期
6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放;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基本味觉词的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杨鸿雁;汉英基本味觉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金善熙;汉韩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李秋月;汉韩基本味觉词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朴春燕;[D];延边大学;2009年
6 杨婷;基于语料库的中英味觉词“甜甜”“酸”“苦”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汉英基本味觉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69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