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驱动型孩子》(第六、七章)翻译报告
发布时间:2020-08-15 19:42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怎样教育和培养孩子,也成为了很多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想要很好地教育和培养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然后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良好发展。青春期到来之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此次翻译项目的内容是《自我驱动型孩子》这本书,旨在帮助国人更好地了解培养和教育儿童的一些方法。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也就是说,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是翻译的一种策略,都是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因此,二者之间本身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功能对等告诉了我们:在笔译当中,不管何种方法,都是翻译的策略之一,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报告包括了四章内容,第一章,对本次翻译任务做了简要的描述。第二章,介绍了翻译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翻译初稿分析与修改翻译二稿分析与修改,翻译终稿的分析与润色四个阶段。第三章,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分别选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处理长难句时,多采用句子拆分法,语序调整法。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也合理使用了意译、词性转换法、增译法、省译法等翻译策略。第四章,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展望。通过这次对The Self-Driven Child的翻译,笔者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要想把翻译做好,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那么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保证目的语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另外除了基本功之外,笔者还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各自的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只有了解了各自的文化,才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出源语言的意义,实现功能对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
本文编号:2794559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红霞;;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静;功能目的论下翻译策略的选择[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2 李亚婷;功能对等理论框架下铁路科技翻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孙峰;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阿勒泰的角落》翻译实践报告[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4 陈羽茜;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The Sea Lady的翻译策略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海云;“功能对等”理论下小说《葛士比》翻译的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94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79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