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文化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02 04:41
民国时期的大量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潮的传入和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转型而出现的,其内容、风格和编纂方式等呈现出的话语特征体现了不断变化的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教育价值观。这种教科书里的文化话语变迁让我们看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教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而非凝固不变的知识体系。重温这些教科书,可为当下英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提供一个历史和文化视角,促进英语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章来源】: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3(03)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英国花园(林语堂1937:84-85)
直接法虽排斥母语,却以母语文化为教育语境,西方文化在跨文化对话中被引入。林语堂作为行走在中西文化边界上的“痴人”,编写了广受欢迎的《开明英文读本》(Kaiming English Book)系列书,突破了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教学条框。这套教材具有浓郁的国人生活文化气息,体现出外语教育的“中国形象”。这一特点尤其在插图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明英文读本》有23幅插图以中国的人或物为内容,有23幅插图以普通实物为内容,有21幅插图以西方的人或物为内容。插图是请丰子恺所画,把生活世界的中国魂带入英语世界。这些插图不是为了丰富课文内容,而是一种必要的语境设置。课文编排体现了跨文化沟通意识,如第72—75课展示了中国乡村农舍的景观,并通过英语对这一画面进行文化描述(见图1)。在画面中,姐弟一起玩耍,小狗、小猫陪伴,背景是水井,远处是落日祥云,从词语间能领略到中国乡村的敦厚、慈爱和安详。紧接其后的第80—83课插入一幅水彩画(见图2),呈现的是Mary的英国花园,两者形成强烈的文化对比。不再是老少一家,而是一个小女孩与其乡间小屋。在画面中,红瓦蓝天,繁花似锦,碧绿的草坪映衬着玫瑰花,小猫与小白兔陪伴在小女孩身旁,小女孩的身边还放着两本书。这是两种不同的童年,不同的乡村景观,虽然反差很大,但都在包容和欣赏之中。阅读、会话、单词、句型操练、语法等都在没有母语的情况下,通过沉浸在文化间的意象中得以完成。
1935年出版的由妥子权等人编写的《初中英文辑要》也是此类教科书的代表。编者认为该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学大致了解英语的文法基础知识。此书共有11个章节,围绕词汇的语法属性进行分类编写,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不定式、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感叹词和遣词造句。每个章节包括定义、分类解说、例句、注意要点、练习题和答案,最后一章是句子分析的图示。这种编辑体例体现了以语法为基础的知识观。作者认为这是系统和科学的英文基础知识。1936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了由成静成、庄右铭和宋旭晨合编的《英文》。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包括文法、文法纠错、句子图解和分类词汇。第三部分“句子图解”(如图3所示)对英语简单句、混合句和复杂句等“俱以图表分析,使读者能按图索骥,而知其详尽”(成静成等1936:3)。这是一种将语言逻辑化的图解分析。如今将这种图解分析作为教学对象和试题形式虽已不多见,但它告诉我们,语言被对象化、分析化和知识化以后,就不再是语言本身,而是一种反映语言认识方式的知识“游戏”。这种图解分析赋予教师能在课堂上言说的对象,今天仍然有一定价值。将英语知识化、逻辑化的做法在1949年后一度成为外语教学的主流现象。20世纪50年代,将苏联的Advanced English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基本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特色。后来也有一些教材以语言点为教学对象,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课堂教学。当语言不再是无意识的存在后,就可能成为标准化、数字化、统一化、机构化的智力测试对象,变成“人才”的规训话语。如果是这样,那学习语言就不再是最大限度地靠近“文”,甚至不是交流工具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之演变[J]. 吴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3)
[2]外语学科知识谱系学考辨[J]. 吴宗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04)
[3]伦敦会新教传教士与马六甲英华书院的英语教学[J]. 丁伟.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2)
博士论文
[1]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D]. 粟高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4072
【文章来源】: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3(03)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英国花园(林语堂1937:84-85)
直接法虽排斥母语,却以母语文化为教育语境,西方文化在跨文化对话中被引入。林语堂作为行走在中西文化边界上的“痴人”,编写了广受欢迎的《开明英文读本》(Kaiming English Book)系列书,突破了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教学条框。这套教材具有浓郁的国人生活文化气息,体现出外语教育的“中国形象”。这一特点尤其在插图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明英文读本》有23幅插图以中国的人或物为内容,有23幅插图以普通实物为内容,有21幅插图以西方的人或物为内容。插图是请丰子恺所画,把生活世界的中国魂带入英语世界。这些插图不是为了丰富课文内容,而是一种必要的语境设置。课文编排体现了跨文化沟通意识,如第72—75课展示了中国乡村农舍的景观,并通过英语对这一画面进行文化描述(见图1)。在画面中,姐弟一起玩耍,小狗、小猫陪伴,背景是水井,远处是落日祥云,从词语间能领略到中国乡村的敦厚、慈爱和安详。紧接其后的第80—83课插入一幅水彩画(见图2),呈现的是Mary的英国花园,两者形成强烈的文化对比。不再是老少一家,而是一个小女孩与其乡间小屋。在画面中,红瓦蓝天,繁花似锦,碧绿的草坪映衬着玫瑰花,小猫与小白兔陪伴在小女孩身旁,小女孩的身边还放着两本书。这是两种不同的童年,不同的乡村景观,虽然反差很大,但都在包容和欣赏之中。阅读、会话、单词、句型操练、语法等都在没有母语的情况下,通过沉浸在文化间的意象中得以完成。
1935年出版的由妥子权等人编写的《初中英文辑要》也是此类教科书的代表。编者认为该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学大致了解英语的文法基础知识。此书共有11个章节,围绕词汇的语法属性进行分类编写,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不定式、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感叹词和遣词造句。每个章节包括定义、分类解说、例句、注意要点、练习题和答案,最后一章是句子分析的图示。这种编辑体例体现了以语法为基础的知识观。作者认为这是系统和科学的英文基础知识。1936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了由成静成、庄右铭和宋旭晨合编的《英文》。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包括文法、文法纠错、句子图解和分类词汇。第三部分“句子图解”(如图3所示)对英语简单句、混合句和复杂句等“俱以图表分析,使读者能按图索骥,而知其详尽”(成静成等1936:3)。这是一种将语言逻辑化的图解分析。如今将这种图解分析作为教学对象和试题形式虽已不多见,但它告诉我们,语言被对象化、分析化和知识化以后,就不再是语言本身,而是一种反映语言认识方式的知识“游戏”。这种图解分析赋予教师能在课堂上言说的对象,今天仍然有一定价值。将英语知识化、逻辑化的做法在1949年后一度成为外语教学的主流现象。20世纪50年代,将苏联的Advanced English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基本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特色。后来也有一些教材以语言点为教学对象,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课堂教学。当语言不再是无意识的存在后,就可能成为标准化、数字化、统一化、机构化的智力测试对象,变成“人才”的规训话语。如果是这样,那学习语言就不再是最大限度地靠近“文”,甚至不是交流工具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由“文”到“语”——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之演变[J]. 吴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3)
[2]外语学科知识谱系学考辨[J]. 吴宗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04)
[3]伦敦会新教传教士与马六甲英华书院的英语教学[J]. 丁伟.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2)
博士论文
[1]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D]. 粟高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4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0140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