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文本的羁绊:杨宪益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个性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走出原文本的羁绊:杨宪益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个性化研究
【摘要】: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汉译英的文本之中,译者很难摆脱原文本的束缚。文章以杨宪益夫妇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为范例,分析他们如何运用注释、韵脚等手段,采用平淡与华美等不同表现方式,使读者与原文本之间产生"间离效果",指出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翻译艺术,走出原文本的羁绊。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创作为我国翻译界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杨宪益 中国古典诗歌 个性化翻译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专业本科生元语用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15BYY100)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国的翻译学界一直奉行着“信达雅”的标准,即便肯定译者的重要作用,却摆脱不了原文本的羁绊,汉译英文本尤甚。中国翻译界的泰斗杨宪益夫妇联手把数部中国文学巨作译成英文,特别是对《红楼梦》的翻译堪称经典,他们的翻译为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晓勇;“杨宪益现象”的文学、文化阐释——兼谈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徐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异化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楼鲜艳;;译者的文化传输者角色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续纪;;试论文化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璐;;“满足读者需求”功能的张显和抑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变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万正发;;评《醉翁亭记》英译的译者主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黎志萍;;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刘世芝;;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余锋;;翻译标准的动态特征和原文差异性的保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靖;法语幽默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胡梦颖;特殊的赞助人—论姜椿芳对翻译活动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潇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David Copperfield四个中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徐静晶;论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平;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2 刘源甫;《红楼梦》英译本情感信息处理刍议[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3 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01期
4 王玉j;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年06期
5 许钧;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1期
6 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舒奇志,杨华;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9 查明建;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2期
10 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向红;中国古典诗歌学与谈[J];草原税务;2003年12期
2 王文兵,张宝池,赵荣霞,吕丽卿;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桥情三部曲[J];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王哲;;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与西方读者的审美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蒲日材;;想象——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灵魂[J];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铁辉;南凡;;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目标及原则[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唐文丽;;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词的传译难点与策略[J];价值工程;2011年31期
7 任增强;;中国古典诗歌在英国的传播与著述的出版[J];出版广角;2013年15期
8 杜逸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探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9 叶太平;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S1期
10 王飞旺;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人生意识[J];九江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洪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语言的特征[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王小舒;;阐释学美学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及释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3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子烨;;啸: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音乐意象——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之关系的一项研究[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霄蛟;王颖;李晓莲;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 叶嘉莹 整理 张静;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晓民;借古论今谈新诗[N];人民日报;2011年
3 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 王宇根;中国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从象喻到写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廖令鹏;发现被忽视的中国元素[N];文艺报;2014年
5 人文学院中文系 孙明君;“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N];新清华;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伟;要见天孙织锦成[N];光明日报;2013年
7 诗歌评论家 作家出版社编审 唐晓渡 本报记者 怡梦;诗:中国风从哪里吹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曹志平;儒家德化自然观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綦晓芹;“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中”[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占有重要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2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煜;千秋一脉,弦歌来绝[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菁菁;中国古典诗歌诗意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创造性发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晏雪;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静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于瑞照;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中国古典诗歌模糊语的翻译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7 常丹丹;从符号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中南大学;2007年
8 肖菲菲;从文化角度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程华薇;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慧;论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1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56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