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外交话语中态度资源的积极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7 06:31

  本文关键词: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外交话语中态度资源的积极话语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外交话语 交际目的 评价理论 积极话语分析


【摘要】:作为政治话语的一种,外交话语是话语分析的一个研究热点。之前,研究者们青睐于对政治话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而本研究却不同以往,本文采用评价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积极话语分析作为研究视角,对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外交话语中所运用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并解读他们运用这些态度资源的原因,以及这些态度资源中所蕴含的正能量。这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外交话语,并对各类政治外交议题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化,“首脑外交”和“魅力外交”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国首脑的外交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分析大国首脑的外交话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国所持的外交立场和当今世界的外交形势,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大国首脑的语言艺术和领导艺术,感受语言改变和建构世界的力量。本研究意在探讨积极态度资源的运用如何帮助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实现成功的外交以及积极话语对于一个更好的世界的积极建构作用。为此,本研究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展开:1)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各自的外交话语中运用了哪些态度资源?2)态度资源各子系统在他们的外交话语中是如何分布的?它们是如何帮助实现交际目的和成功的外交?3)他们运用的态度资源是如何体现出积极话语的?围绕着这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选取了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各15篇外交演讲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获得了以下发现:1)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均运用了情感,判定和鉴赏态度资源。这说明外交话语中蕴含丰富的评价性态度资源。这些评价性态度资源常用于礼貌表达、表明立场、评价对方等,同时也涉及到反恐、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合作与发展等热点议题。2)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运用态度资源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喜欢用“倾向”资源,这展现了他们积极的外交姿态和包容的思想,他们寻求合作与发展。3)态度资源子系统在两位领导人的外交话语中的分布同样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习近平主席用了较大比例的鉴赏资源,他经常对他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表达由衷的赞赏,这体现了我们文化的包容性。再比如,奥巴马总统运用了相对较多的否定性社会制裁批判恐怖主义。通过各子系统的分布差异,我们可以感受到中美文化的差异并洞察大国外交的不同关切。4)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运用的态度资源大多是积极的,他们表达了对外交关系和当前局势的积极看法,积极的态度评价帮助他们达到了交际目的,实现了成功的外交。与此同时,积极的态度评价描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引领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传递了外交正能量,这有利于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人类社会。本研究是对中美两国首脑的外交演讲的评价性态度资源的积极话语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扩展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运用,一方面也是朝着马丁所倡导的“和平语言学”迈进,当批评话语分析解构了一个蕴含不美好的世界,积极话语分析则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为理想的世界。与此同时,本研究也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外交话语,帮助我们汲取前行的正能量。
【关键词】:外交话语 交际目的 评价理论 积极话语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RESEARCH RATIONALE12-13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S13-15
  • 1.3 THE LAYOUT OF THIS THESIS15-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8
  • 2.1 A BRIEF SURVEY OF DISCOURSE AND DIPLOMATIC DISCOURSE16-20
  • 2.1.1 Defining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analysis16-17
  • 2.1.2 Discourse and society17
  • 2.1.3 Studies on diplomatic discourse abroad and at home17-20
  • 2.2 A BRIEF SURVEY OF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20-28
  • 2.2.1 The origin of PDA (from CDA to PDA)20-22
  • 2.2.2 Studies on PDA abroad22-23
  • 2.2.3 Studies on PDA at home23-26
  • 2.2.4 Summary26-28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28-40
  • 3.1 APPRAISAL THEORY28-32
  • 3.1.1 Attitude30-31
  • 3.1.2 Engagement31
  • 3.1.3 Graduation31-32
  • 3.2 ATTITUDE SYSTEM32-39
  • 3.2.1 Affect32-36
  • 3.2.2 Judgment36-38
  • 3.2.3 Appreciation38-39
  • 3.3 SUMMARY39-40
  • CHAPTER FOUR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METHODOLOGY40-44
  • 4.1 RESEARCH QUESTIONS40
  • 4.2 DATA COLLECTION40-41
  • 4.3 RESEARCH METHODS41
  • 4.4 RESEARCH PROCEDURES41-43
  • 4.5 SUMMARY43-44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44-74
  • 5.1 GENERAL COMPARISON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 ADOPTED BYPRESIDENT XI AND PRESIDENT OBAMA44-47
  • 5.1.1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44-45
  • 5.1.2 Composi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ttitudinal resources45-47
  • 5.2 ANALYSIS OF AFFECT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XI ANDPRESIDENT OBAMA47-54
  • 5.2.1 Analysis of affect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Xi47-51
  • 5.2.2 Analysis of affect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Obama51-54
  • 5.3 ANALYSIS OF JUDGEMENT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XI ANDPRESIDENT OBAMA54-61
  • 5.3.1 Analysis of judgement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Xi54-58
  • 5.3.2 Analysis of judgement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Obama58-61
  • 5.4 ANALYSIS OF APPRECIATION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XIAND PRESIDENT OBAMA61-66
  • 5.4.1 Analysis of appreciation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Xi61-64
  • 5.4.2 Analysis of appreciation resources adopted by President Obama64-66
  • 5.5 A SUMMARY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DISTRIBUTION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66-68
  • 5.5.1 Similarities and discussions66-67
  • 5.5.2 Differences and discussions67-68
  • 5.6 SUMMARIZING POSITIVE DISCOURSE BASED ON THE ATTITUDEANALYSIS68-7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4-78
  • 6.1 MAJOR FINDINGS74-76
  • 6.2 IMPLICATIONS76
  • 6.3 LIMITATIONS76-77
  •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77-78
  • ACKNOWLEDGEMENTS78-80
  • REFERENCES80-84
  • APPENDIX A84-86
  • APPENDIX B86-88
  • APPENDIX C88-90
  • APPENDIX D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 Schiffrin ,D. Tannen ,H. Hamilton ,马博森;《话语分析手册》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2 苏海燕;;国内话语分析研究概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戴健;;话语分析新动态——新书综述[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4 郑东升;;话语分析必然走向批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5 成晓光;;作为研究方法的话语分析——评《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6 黄会健;冷占英;顾月秋;;话语分析的建设性转向——从批评话语分析到积极话语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7 彭建蓉;林俐;;价值观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5期

8 陆恩;;国外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9 张文莉;;对话语分析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10 胡东平;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静敏;;活跃在法律实践领域的话语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阎志刚;;从管制到服务:对农民工公共政策及其问题的一种话语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鲁曼俐;;话语分析与外语听力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5 徐晓叶楠;林丹华;;“神奇的心灵捕手”:对华语影视作品的心理医生形象建构策略的话语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多向度的话语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2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美国加州洛杉矶Loyola法学院教授 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学会第五任主席 皮特·逖尔斯玛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黄萍 译;语言理解之于司法体系至关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娟;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晓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初中科学教科书话语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青;“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反腐新闻的话语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段羽佳;医疗改革的媒介镜像[D];山西大学;2015年

5 王楠;从话语分析角度对中美国家领导人讲演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文青;事故报道语篇的积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赵维康;对《人民日报》中女军人新闻的话语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8 方玲;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基督教在华赈灾报道评价分析[D];贵州大学;2015年

9 王炫容;从话语分析视角看电视“两会”报道中的话语建构[D];南京大学;2014年

10 Ekaterina Dolgalova;[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7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687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