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泰网络语言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20 05:26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跟着有变化,特别是在线的语言发生变化太快,而且有更多方式。本文对汉语、英语和泰语的网络语言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网络语言的定义及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汉语、英语和泰语的网络语言进行类型比较分析;第三部分探讨了汉语、英语泰语的网络语言的共同特点;第四部分探讨了网络语言对语言系统和学生产生的影响,网络语言的规范及其未来。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研究现代语言发展的变化,为展现汉英泰语言在信息时代时的新特点及关系提供一个平台。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材料
第二章 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2.1 网络语言的定义
2.2 网络语言的媒介
2.3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2.3.1 节省时间,让信息更快地传出去
2.3.2 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
2.3.3 弥补网络交际的自身缺陷
2.3.4 掩饰身份
2.3.5 电影、游戏作品的影响
第三章 汉英泰网络语言类型分析
3.1 汉语网络语言分析
3.1.1 网络专业术语
3.1.2 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
3.1.3 网络聊天用语
3.2 英语网络语言分析
3.2.1 专业术语
3.2.2 网络聊天用语
3.3 泰语网络语言分析
3.3.1 专业术语
3.3.2 网络有关词语
3.3.3 网络聊天语
3.4 汉英泰网络语言对比分析
3.4.1 专业术语对比分析
3.4.2 缩略形式
3.4.3 谐音
3.4.4 旧词新义
3.4.5 新造词法
3.4.6 表情符号
第四章 网络语言的特点
4.1 创新性和时尚性
4.2 简约性与随意性
4.3 多样性、丰富性、形象性
4.4 粗俗性
第五章 网络语言的影响、规范及其语言学未来
5.1 网络语言对语言的影响
5.1.1 网络语言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5.1.2 网络语言对小学生的影响
5.2 网络语言的规范
5.2.1 网络语言规范现状
5.2.2 对网络语言规范的策略
5.3 网络的语言学未来
5.3.1 应用网络语言学
5.3.2 提高语言的丰富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研究[J]. 刘改琳,孙莹.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3)
[2]谈网络词语“冏”[J]. 俞燕. 修辞学习. 2009(01)
[3]论网络语言的特征与优点[J]. 张树森.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03)
[4]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 何洪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5]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 颈松,麒珂. 语文建设. 2000(11)
[6]谐音文化与言语交际[J]. 疏志强.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0(01)
博士论文
[1]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 张玉玲.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7292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材料
第二章 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2.1 网络语言的定义
2.2 网络语言的媒介
2.3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2.3.1 节省时间,让信息更快地传出去
2.3.2 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
2.3.3 弥补网络交际的自身缺陷
2.3.4 掩饰身份
2.3.5 电影、游戏作品的影响
第三章 汉英泰网络语言类型分析
3.1 汉语网络语言分析
3.1.1 网络专业术语
3.1.2 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
3.1.3 网络聊天用语
3.2 英语网络语言分析
3.2.1 专业术语
3.2.2 网络聊天用语
3.3 泰语网络语言分析
3.3.1 专业术语
3.3.2 网络有关词语
3.3.3 网络聊天语
3.4 汉英泰网络语言对比分析
3.4.1 专业术语对比分析
3.4.2 缩略形式
3.4.3 谐音
3.4.4 旧词新义
3.4.5 新造词法
3.4.6 表情符号
第四章 网络语言的特点
4.1 创新性和时尚性
4.2 简约性与随意性
4.3 多样性、丰富性、形象性
4.4 粗俗性
第五章 网络语言的影响、规范及其语言学未来
5.1 网络语言对语言的影响
5.1.1 网络语言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5.1.2 网络语言对小学生的影响
5.2 网络语言的规范
5.2.1 网络语言规范现状
5.2.2 对网络语言规范的策略
5.3 网络的语言学未来
5.3.1 应用网络语言学
5.3.2 提高语言的丰富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研究[J]. 刘改琳,孙莹.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3)
[2]谈网络词语“冏”[J]. 俞燕. 修辞学习. 2009(01)
[3]论网络语言的特征与优点[J]. 张树森.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03)
[4]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 何洪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5]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 颈松,麒珂. 语文建设. 2000(11)
[6]谐音文化与言语交际[J]. 疏志强.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0(01)
博士论文
[1]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 张玉玲.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7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92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