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泰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0 20:06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人朴实深奥的哲学理念,其代表作《道德经》也成为中国典籍外译数量最多的著作。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印两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南传佛教的传统文化环境下,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及《道德经》也得到了极大重视和广泛传播,正式出版的《道德经》的泰语译介达到了29种。但道家思想和《道德经》无论从语言还是思想内涵对于泰国文化来说,都是一种完全陌生的异域文化,本文运用描述性翻译理论、哲学诠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道德经》的泰译本进行了全景解读,介绍了《道德经》在泰国的翻译史以及泰译本特点,同时选择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了重点分析,从对《道德经》核心词汇的阐释、副文本特点以及译本对原著语言风格的诠释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分析,从而解析泰国学者是如何在南传佛教背景下阐释和传播中国道家文化的。首先,本文介绍了“道”这个概念翻译成“道”并被泰语辞典收录为词条的过程,“道”的概念的确立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被泰国民众接受并进入泰语体系。其次,本文对《道德经》29个泰译本进行了梳理,并从多角度总结了《道德经》泰译本的特点,具体介绍了搜集到的14个译本,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理由及重要性
1. 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与印度文化影响之比较
2. 道家思想及《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道德经》在世界范围的翻译及译介研究
二、研究意义及成果创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1. 描述性翻译研究
2. 副文本概念
3. 诠释学翻译研究理论
4. 接受美学与文化空白
四、既有成果与文献回顾
1. 《道德经》国内主要版本
2. 泰国对《道德经》相关文献研究
3. 道家思想其他著述泰译本
4. 《道德经》译本相关研究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道”((?))的翻译变迁与接受
一、第一次中国文学泰译高潮未能促进道家思想传播
1. 属于通俗文学作品范畴的历史小说译本
2. 《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对道家思想的阐释
二、(?)的出现及接受——从《六祖坛经》到武侠小说
1. 《六祖坛经》里(?)的出现
2. 新派武侠小说热潮推动了“道”的传播
三、“道”——((?))在泰语词典的收录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道德经》泰译本的多元存在
一、《道德经》泰译本多元存在的合理性
二、《道德经》泰译本列表及特点
1. 译本列表(按出版年代)
2. 译本主要特点
三、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泰译本介绍
1. 选取作为文本分析的6个译本介绍
2. 其他8个译本的介绍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副文本看《道德经》泰译本特点
一、副文本概念及重要性
1. 副文本概念
2. 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道德经》重点泰译本副文本情况列表
三、副文本特点分析
1. 出版序言与作者前言
2. 正文之前介绍性文章
3. 注释及文本分析
4. 小标题及章节安排
5. 插画的选择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德经》核心文化概念的迻译
一、“道”的译介
1. “道”在《道德经》中的含义与分类
2. “道”的泰语译介及分析
3. “道”之译介小结
二、“德”的译介
1. “德”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2. “德”的泰语译介及分析
3. “德”的译介小结
三、“无为”的译介
1. “无为”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2. “无为”的泰语译介及分析
3. “无为”译介小结
四、“天地”的译介
1. “天地”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经》中的体现
2. “天地”在《道德经》泰译本中译介及分析
3. “天地”译介小结
五、“圣人”、“天子”、“三公”的译介
1. “圣人”的译介
2. “天子”、“三公”的译介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德经》泰译本对风格的诠释
一、译文的语言风格
二、接受美学与译本风格
三、《道德经》的语言风格
四、《道德经》泰译本语言风格的诠释
1. 陈壮译本:字字对译尚简晦涩
2. 劳·萨田拉素译本:翻译注释通俗易懂
3. 珀扎纳译本:增译编译贴近读者
4. 查素曼译本:忠于源语繁复铺陈
5. 卓创译本:对应原文简洁易懂
6. 巴贡译本:对应原文古朴优雅
五、译文风格与读者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J]. 金宏宇.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6)
[2]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 肖丽. 上海翻译. 2011(04)
[3]副文本研究——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J]. 郑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J]. 文月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5]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 朱桃香.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4)
[6]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J]. 伍小君.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
[7]纳博科夫的翻译理论浅析——读纳博科夫的《翻译问题 :奥涅金的英译》[J]. 董广才,李学东. 沈阳大学学报. 2004(05)
[8]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J]. 许钧. 外语研究. 2004(01)
[9]《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 崔长青.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7(03)
[10]姚斯、伊瑟尔及其他——漫谈接受美学[J]. 刘纯德.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Z1)
博士论文
[1]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 吴雪萌.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58883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理由及重要性
1. 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与印度文化影响之比较
2. 道家思想及《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道德经》在世界范围的翻译及译介研究
二、研究意义及成果创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1. 描述性翻译研究
2. 副文本概念
3. 诠释学翻译研究理论
4. 接受美学与文化空白
四、既有成果与文献回顾
1. 《道德经》国内主要版本
2. 泰国对《道德经》相关文献研究
3. 道家思想其他著述泰译本
4. 《道德经》译本相关研究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道”((?))的翻译变迁与接受
一、第一次中国文学泰译高潮未能促进道家思想传播
1. 属于通俗文学作品范畴的历史小说译本
2. 《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对道家思想的阐释
二、(?)的出现及接受——从《六祖坛经》到武侠小说
1. 《六祖坛经》里(?)的出现
2. 新派武侠小说热潮推动了“道”的传播
三、“道”——((?))在泰语词典的收录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道德经》泰译本的多元存在
一、《道德经》泰译本多元存在的合理性
二、《道德经》泰译本列表及特点
1. 译本列表(按出版年代)
2. 译本主要特点
三、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泰译本介绍
1. 选取作为文本分析的6个译本介绍
2. 其他8个译本的介绍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副文本看《道德经》泰译本特点
一、副文本概念及重要性
1. 副文本概念
2. 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道德经》重点泰译本副文本情况列表
三、副文本特点分析
1. 出版序言与作者前言
2. 正文之前介绍性文章
3. 注释及文本分析
4. 小标题及章节安排
5. 插画的选择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德经》核心文化概念的迻译
一、“道”的译介
1. “道”在《道德经》中的含义与分类
2. “道”的泰语译介及分析
3. “道”之译介小结
二、“德”的译介
1. “德”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2. “德”的泰语译介及分析
3. “德”的译介小结
三、“无为”的译介
1. “无为”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2. “无为”的泰语译介及分析
3. “无为”译介小结
四、“天地”的译介
1. “天地”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经》中的体现
2. “天地”在《道德经》泰译本中译介及分析
3. “天地”译介小结
五、“圣人”、“天子”、“三公”的译介
1. “圣人”的译介
2. “天子”、“三公”的译介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德经》泰译本对风格的诠释
一、译文的语言风格
二、接受美学与译本风格
三、《道德经》的语言风格
四、《道德经》泰译本语言风格的诠释
1. 陈壮译本:字字对译尚简晦涩
2. 劳·萨田拉素译本:翻译注释通俗易懂
3. 珀扎纳译本:增译编译贴近读者
4. 查素曼译本:忠于源语繁复铺陈
5. 卓创译本:对应原文简洁易懂
6. 巴贡译本:对应原文古朴优雅
五、译文风格与读者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J]. 金宏宇.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6)
[2]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 肖丽. 上海翻译. 2011(04)
[3]副文本研究——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J]. 郑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J]. 文月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5]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 朱桃香.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4)
[6]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J]. 伍小君.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
[7]纳博科夫的翻译理论浅析——读纳博科夫的《翻译问题 :奥涅金的英译》[J]. 董广才,李学东. 沈阳大学学报. 2004(05)
[8]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J]. 许钧. 外语研究. 2004(01)
[9]《道德经》英译本初探[J]. 崔长青.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7(03)
[10]姚斯、伊瑟尔及其他——漫谈接受美学[J]. 刘纯德.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Z1)
博士论文
[1]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 吴雪萌.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58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3558883.html